搜索:  
“一种高电导率的聚噻吩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2009-10-19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杨小牛研究员等科研人员发明的“一种高电导率的聚噻吩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专利近日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专利号:ZL 200710055671.8)。 
    半导体/绝缘聚合物复合材料以潜在的低成本、高稳定性和高机械强度等特性受到科研工作者的青睐。但长期以来,绝缘体的引入往往会因为大尺度两相分离等因素显著降低复合材料的半导体性能如电导率。如何最大程度发挥半导体/绝缘聚合物复合材料的性能成为光电功能高分子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
    在国家基金委和中科院的大力支持下,杨小牛课题组以可溶性聚噻吩和绝缘聚合物如聚苯乙烯(PS)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的复合材料为例,展示了半导体/绝缘聚合物复合薄膜的电导率增强现象。特别地,当复合薄膜中两相的质量比1:1时,其电导率可比同样条件下制备的聚噻吩薄膜高出5-8倍;当聚噻吩含量为10-wt%的复合薄膜,其电导率仍然可以与纯聚噻吩薄膜相当。
    为了实现导电率增强现象,必须同时满足两个基本点条件:一是由于很大部分电荷在共混两相界面传输,绝缘聚合物的介电常数必须足够低才可能有效提高半导体相的载流子迁移率,从而提高电导率;二是从薄膜形态考虑,逾渗理论阐明连续的半导体相有利于减小电荷传输的阻力,从而提高电导率。
    为了满足这两个条件,他们首先使用了低介电常数的PS和PMMA以满足上述条件1;同时他们利用可溶性聚噻吩在溶液中先结晶再涂膜的方法巧妙的控制了结晶和相分离的竞争关系从而抑止了大尺度的两相分离,获得均匀分散于复合物中的聚噻吩纤维晶,形成了连续的导电通路,满足了条件2的要求,从而大幅提高了复合物的电导率。
    半导体/绝缘体体相异质结聚合物复合材料中得界面增强电荷传输现象有望在薄膜光电器件和电磁波兼容材料等领域获得应用,大幅降低材料成本,增加可加工性和稳定性。
   

杨小牛研究员简介 
    杨小牛博士,研究员,功能薄膜微结构组组长
 教育和工作经历
    2005-至 今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02-2005 荷兰艾因霍温科技大学/荷兰聚合物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助理
    2001-2002  德国马普高分子研究所/德累斯顿高分子研究所,访问学者
    2001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助研
    2000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高分子物理,理学博士
    1995       天津大学,高分子化工,工学学士
主要研究兴趣
   共轭高分子凝聚态结构和功能调控
   高分子结构与性能
   高分子电磁和噪音抑制材料
主要荣誉
    2008,获国家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三)
    2007,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择优支持
    2006,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学者称号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真真)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