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浙大伍广朋/杨贯文课题组 Macromolecules:环氧丙烷与二氧化碳共聚物聚碳酸亚丙酯PPC的无金属化高效制备
2024-09-29  来源:高分子科技

  二氧化碳和环氧丙烷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共聚合反应制备的聚碳酸酯亚丙酯[PPCpoly(propylene catbonate,又称聚碳酸丙烯酯],具有良好的可降解性、加工性以及水氧阻隔特性。原料角度来讲环氧丙烷可以从丙烯进行环氧化反应制备,具有原料来源广、价格低的优势。此外,材料中二氧化碳的理论占比高达43.1%(重量分数)。因此,实现聚碳酸亚丙酯PPC材料的高效生产不仅可以实现二氧化碳的高值化利用,还可以缓解当下的塑料污染问题以及传统塑料对石油资源的过度依赖,是二氧化碳基绿色塑料最接近实现产业化的技术。尽管聚碳酸亚丙酯PPC材料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由于环氧丙烷的连续插入和热力学更稳定环状碳酸酯副产物等竞争反应的存在,因此聚合反应过程也往往受困于聚醚链段和大量环状碳酸酯副产物生成的技术挑战。


1单核有机硼化合物催化环氧丙烷和二氧化碳交替共聚制备聚碳酸亚丙酯PPC


  近年,浙江大学高分子系伍广朋/杨贯文团队开发了一类分子内同时含有亲电和亲核中心的双功能有机硼-季铵盐和有机硼-季鏻盐催化体系(化学学报, 2023, 81(11), 1551-1565.)2020他们利用单核双功能有机硼烷催化剂,实现了二氧化碳与环氧环己烷的高效共聚合制备聚碳酸环己撑酯(J. Am. Chem. Soc. 2020, 142, 12245)。同年,他们发现这一催化体系用于环氧丙烷和二氧化碳的共聚过程时,却只能得到热力学更稳定的环状碳酸酯小分子(Angew. Chem. Int. Ed. 202059, 23291?23298)。为了解决环氧丙烷和二氧化碳共聚过程中倾向于生成环状碳酸酯小分子的这一技术挑战,该团队深度优化了双功能有机硼催化剂的阳离子部分,通过改进先前报道的单核有机硼烷催化体系成功实现了环氧丙烷和二氧化碳的选择共聚合,聚合物聚碳酸亚丙酯PPC的选择性达到了99%以上,同时碳酸酯单元含量也达到了99%以上Macromolecules2024, DOI: 10.1021/acs.macromol.4c01544)。


图2. 用于二氧化碳和环氧丙烷交替共聚的单核双功能有机硼催化剂

  作者设计合成了21种带有不同硼烷、连接基长度、亲核阴离子,特别是不同铵或磷阳离子的单核催化剂,详细地总结了单核有机硼催化剂催化环氧丙烷与二氧化碳共聚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图 2。详细研究了铵阳离子和磷阳离子的取代基对聚合反应的影响,通过筛选这些单核有机硼催化剂,发现了铵阳离子和鏻阳离子基团中含有α H原子的三乙基、三丙基、三异丙基、三正丁基等取代基团的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催化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只具有β H(缺少α H原子的催化剂在催化活性和PPC选择性方面表现出较差的性能这一研究揭示了双功能催化体系中阳离子取代基中α H原子相对于β H原子在抑制链端反咬副反应和促进链增长方面的重要作用。


3. 制备的聚碳酸亚丙酯PPC样品化学结构表征


  随后,作者对制备的聚碳酸亚丙酯PPC样品进行了1H NMR13NMR谱图表征,可以看出在3. -3.6ppm之间不存在环氧丙烷的聚醚信号峰(图 3ab),表明所制备的PPC具有全交替结构。此外,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MALDI - TOF)质谱(图 3c)进一步证实了聚合物的全交替结构>99% 碳酸酯单元含量)。


4. 三乙基氧化膦与等摩尔量催化剂混合的31P NMR谱图


  为了深入地了解磷和铵阳离子的催化作用和聚合机制,作者使用31P NMR谱检测了三乙基氧化膦与等摩尔量催化剂混合物的化学位移变化(图 4。通过测试三种典型的单核有机硼催化剂,发现催化活性最高的[nBu3P-C5-Bora][Cl]引起Et3P=O化学位移(Δ31P)变化最大,从50.63 ppm变化到51.56 ppm(图 4,紫色),表明Et3P=O的氧原子与催化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最强。相应地,观察到[nBu3P-C5-BBN][Cl]Δ31P值最小,仅0.32 ppm(图 4,绿色)。在此基础上,作者表征了Et3P=O/[nBu3N-C5-Bora][Cl]混合物的磷信号,检测到相应的磷信号峰低场位移(Δ31P= 0.77 ppm,图 4,蓝)小于磷类似物的低场位移(Δ31P = 0.93 ppm。上述实验验证了作者的假设,即催化剂的较弱路易斯酸性导致较小的Δ31P值。这一实验结果也表明与铵阳离子相比,磷阳离子赋予催化剂更强的路易斯酸性,这有利于环氧丙烷的活化和聚合物氧阴离子转移链增长,从而导致有机硼磷催化体系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


5. a)缺乏α H原子的[tBu3P-C5-Bora][Cl](蓝色)和含α原子的[nBu3P-C5-Bora][Cl](红色)的催化性能比较。(bα H 原子主导的抑制链末端反咬机理


  为了进一步验证α H原子存在的必要性和结论的普适性,作者合成了三苯基取代(不含有α H原子)的催化剂[Ph3P-C5-Bora][Cl](图 5a,并与含有α H原子的催化剂相比较。结果发现,在相同的聚合条件下,不含α H原子催化剂[Ph3P-C5-Bora][Cl]表现出较低的转化率和聚合物的选择性。基于此,作者提出了分子内α H原子主导的反咬抑制机理(图 5b:由于缺少α H原子,[tBu3PC5-Bora][Cl]只能与鏻阳离子周围的β H原子作用来稳定碳酸酯链端,这种弱相互作用不足以抑制碳酸酯链端的反咬副反应,导致聚合物选择性差。另外一组对照实验也证明了相同的结果:[tBu3P-C5-Bora][Cl]相比,[nBu3P-C5-Bora][Cl]具有带正电荷的α H原子,这使得α H原子比β H原子具有更强的路易斯酸性,[nBu3P-C5-Bora][Cl]的阳离子部分中的α Hβ H原子有效地稳定了碳酸酯链端,从而抑制了链反咬副反应。最后,作者通过催化剂的单晶结构再次证明α H原子比β H原子提供了更强的相互作用,有效提升了催化剂的聚合选择性和反应活性。


  考虑到目前双功能金属催化体系尚未发现铵阳离子对聚合反应的影响,本研究利用有机硼体系揭示的催化剂结构与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尤其是α H原子在抑制碳酸酯链端反咬副反应的有效作用,本研究有望进一步启发高活性金属基聚合催化体系的设计。


  相关论文近日发表在Macromolecules 上,浙江大学徐逞锴博士和卢陈杰博士为文章的第一作者,伍广朋教授和杨贯文副研究员为文章的通讯作者。


  论文链接:Rational Optimization of Ammonium and Phosphonium Cations of Bifunctional Organoborane Catalysts for Copolymerization of Propylene Oxide with CO2 to Afford Poly(propylene carbonate)Macromolecules2024, DOI: 10.1021/acs.macromol.4c01544

  https://pubs.acs.org/doi/full/10.1021/acs.macromol.4c01544 

版权与免责声明:中国聚合物网原创文章。刊物或媒体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xu)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