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可再生电力将二氧化碳 (CO2) 电化学转化为具有更高附加值的化学产品,是实现碳中和最有潜力的技术之一。众多产物中,乙烯可以通过催化工艺生产各种原料化学品,具有巨大的工业市场需求。在电化学 CO2 还原反应过程中,C-C 偶联被认为是生成乙烯的关键步骤。由于Cu表面具有对*CO 中间体适中的吸附能,Cu基催化剂表现出高的催化CO2还原生成乙烯的选择性。为了提升Cu基催化剂的选择性,研究者们报道了众多有效的调控策略,包括晶界、价态、掺杂、形貌和表面微环境调控等。尽管已报道大量高活性Cu基催化剂,但是如何在大电流密度下获得高选择性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近日,上海交大庄小东课题组、王天富课题组和北京科技大学张娟课题组合作报道了一种分子偶极调控策略用于促进Cu表面CO2吸附,从而提升电催化CO2还原活性。高斯计算结果显示含有五元环-七元环拓扑结构的2-胺基薁具有比芳香结构的苯胺和萘胺更大的偶极矩(2-胺基薁:2.31D,苯胺:1.64D,苯胺:1.96D)。为了研究偶极矩对CO2吸附和电催化性能的影响。该团队合成了具有大偶极矩的2-胺基薁作为单体,通过氧化聚合制备了聚胺基薁化合物(PAAz)。随后,通过湿化学法和电还原方法在PAAz表面负载Cu纳米颗粒,制备了Cu@PAAz复合催化剂。分子动力学计算和CO2气体吸附结果表明,PAAz具有比聚苯胺和聚萘胺更强的CO2吸附能力。使用Cu@PAAz作为电催化CO2还原催化剂,其在 1 A cm-2的大电流密度下乙烯法拉第效率高达 68.9%,远远超过了裸 Cu催化剂的性能。原位拉曼光谱和原位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试结果显示,与裸 Cu 相比,Cu/PAAz 界面处*CO中间体的浓度更高。这主要是由于PAAz上的胺基可以与*CO中间体形成氢键作用,从而实现了化学稳定。理论计算表明,PAAz 显著降低了 C–C 二聚化的能垒,有效抑制了 Cu 表面的析氢反应,从而促进电催化CO2 转化为乙烯。这项研究不仅加深了偶极矩对 CO2RR性能影响的理解,也为制备高活性催化剂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adma.202415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