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中科院深圳先进院阮长顺团队 AFM:小分子阳离子聚合物增强海藻酸盐生物墨水的打印性和生物活性
2023-12-14  来源:高分子科技

  利用先进的生物3D打印技术体外仿生构建组织、器官,用于再生医学、发育生物学研究和药物筛选等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研究热点。打印墨水作为生物3D打印技术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打印精度,维持细胞存活及功能的基础。其中,海藻酸盐(Alg)因其广泛的来源、较低的价格、优异的生物安全性和可打印性被广泛使用。然而,Alg墨水黏度高、打印后稳定性差、缺少生物活性,严重阻碍了其在生物打印领域的应用。如何让这样一款经典的墨水材料重换生机?近期,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阮长顺团队提出双交联改进策略(图1),通过引入小分子聚阳离子ε-聚赖氨酸(ε-PL和甲基丙烯酰化改性(-MA),对墨水(即AlgMA/PLMA)进行打印前预交联及打印后光交联,实现了对大尺寸、精细结构的稳定构建。此外,ε-PL赋予墨水可调的电荷性质,显著提升了其细胞活性调控性能。相关工作以“A Small-Molecule Polycationic Crosslinker Boosts Alginate-Based Bioinks for Extrusion Bioprinting”为题发表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2023, 2310369)。本成果为该团队在2019提出聚电解质基打印墨水(Lin et al. Adv. Funct. Mater. 2019, 29, 1808439.)后取得相关进展。该论文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等基金的资助。


1  小分子聚阳离子增强型海藻酸盐生物墨水精准构建大尺寸结构


2  AlgMA/PLMA生物墨水打印性能定量分析


  如图2A所示,与传统Alg基墨水,即 Alg/Ca2+AlgMA/Ca2+AlgMA/GelMA,相比,得益于PL的小分子结构及墨水的电荷中和效应,AlgMA/PLMA生物墨水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达到均匀混合状态,降低了搅拌对细胞的伤害。进一步,作者通过评估打印结构的网孔形态随时间的变化提供了一种通用的墨水打印后稳定性评价方法(图2B)。除了已有的可打印性(Pr.,图2C),作者还定义了几个定量指标,包括形状维持度(SM,2D2E)、打印稳定性(PS2F)和交联稳定性(CS2G)。基于上述参数的定量分析,系统性展示了AlgMA/PLMA生物墨水的高打印保真度。
除了打印性能的提升,AlgMA/PLMA生物墨水还解决了Alg生物惰性的问题(图3)。带正电的小分子ε-PLMA改变了Alg基材料的电荷微环境,进而影响了墨水的亲疏水及蛋白吸附等特性,使得细胞在AlgMA/PLMA生物墨水内具有可调的生物相应。如图3所示,通过调节PLMA含量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在AlgMA8-PLMA8(相同质量比)墨水中表现出最优的增殖和铺展水平。


3  AlgMA/PLMA生物墨水调控细胞活性


  综上所述,与作为预交联剂的单分子CaCl2或大分子甲基丙烯酰化明胶(GelMA)相比,由于静电相互作用和共价键合,ε-PLMA 显着增强了AlgMA生物墨水的打印可操作性并提高了打印后形状维持度(图1B)。同时,ε-PLMA对墨水电荷微环境(-345.25 mV—121.55 mV)和亲水性(26.64°—52.00°)的调节,赋予AlgMA/PLMA墨水中的细胞表现出更好活力和功能。因此,小分子聚阳离子交联剂ε-PLMA作为一种活性“佐剂”,显著改善了Alg基材料用作生物3D打印墨水的性能,有望进一步扩展其生物医学应用。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adfm.202310369


通讯作者简介


  阮长顺,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聚焦于生物3D打印器官体外精准制造与功能重建等前沿交叉研究,尤其在骨-关节功能重建方面。先后主持国家级课题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省市科技项目10余项。近年来,以通讯作者(含共同)发表30余篇,包括The innovationAdv. Funct. Mater.Adv. Sci.Bone Res.BiomaterialsBioact. Mater.Research等;申报中国发明专利30余项,国际PCT专利6项,获发明专利授权15项,部分实现转化;担任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生物材料先进制造分会秘书长、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再生医学转化学组常务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3D打印分会委员等;担任生物制造领域国际期刊Bio-Des. Manuf 副主编。


  课题组长期招聘博士后、研究助理等岗位,高分子材料、生物医学工程等背景优先。有意者请将个人简历(pdf)发送至阮长顺研究员邮箱cs.ruan@siat.ac.cn,邮件标题请注明“意向岗位+姓名+毕业学校”。欢迎有志之士加入。
版权与免责声明:中国聚合物网原创文章。刊物或媒体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xu)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