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宾夕法尼亚大学杨澍团队 AFM:表面张力驱动聚合物皂膜实现超轻量与高能量吸收的壳型超材料
2025-08-23  来源:高分子科技

  近日,宾夕法尼亚大学Shu Yang(杨澍)教授团队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发表题为“Geometrically Templated, Ultra-Lightweight and High-Strength Soap Films from Lyotropic Liquid Crystalline Graphene Oxide/Polymer Composites”的研究论文(Adv. Funct. Mater.,202512357)。团队提出一种受肥皂泡启发、结合三重周期最小曲面(TPMS)几何模板与溶致液晶(LLC)态氧化石墨烯(GO/聚合物复合皂膜的协同构筑策略,制备出超轻、高强的壳型(shellular)超材料。通过一步浸涂与受控干燥,悬膜在表面张力作用下自发形成连续光滑的最小曲面薄壳;同时,蒸发诱发的面内应力驱动 GO 片层取向与层状堆叠。在等效密度 0.063 g·cm-3 条件下,材料实现比强度 384.30 N·m·kg-1与吸能 1.59 kJ·kg-1。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为Yinding Chi赤银鼎Yuchong Gao高羽冲



1PVA/GO 皂膜涂覆 Schwarz-P 表面的制备与承载演示


  在轻量化与高效能量吸收需求不断增长的背景下,如何在极低密度下同时获得高强度与高耗能能力,是材料与结构设计的核心挑战。传统以杆件为基本单元的晶格/超材料因构件细长、连通性受限,易发生弯曲屈曲与脆性失效;相较之下,具有连续曲率的薄壳单元可将受力由弯曲主导转为伸展主导,显著提升承载效率并延缓失稳。然而,常规堆叠式的增材制造难以兼顾超薄壁、连续曲面与低缺陷成形。本研究据此提出,以 3D 打印的 Schwarz-P TPMS 线框提供几何边界,利用 GO LLC 预序与干燥过程中的面内压缩,使 GO 片层沿主应力方向择优取向并层状堆叠,在宏观壳体中嵌入各向异性增强与耗能机制(图1)。


制备与形貌演化

  研究采用 DLP 3D 打印获得 Schwarz-P 线框,以 PVA 溶液与 GO 水溶液形成的水系皂膜进行浸涂,并在受控湿度下干燥。双侧液气界面的蒸发建立渗透压差与面内压缩,促使悬膜自发成形为最小曲面;GO 片层在 LLC 预序基础上发生低能耗重排与定向堆叠。完全干燥后,跨越区域形成连续薄膜(中心厚度约 15 μm)。在等边三角形、正方形等多边形模板中,靠近顶角区域沿角平分线法向出现规则起伏与层状纹理;中心区域因边界约束较弱而呈相对无序皱褶。偏振光显微与角分辨偏振拉曼证实 GO 取向分布与应力方向一致;有限元模拟(以热收缩等效干燥收缩)同样表明最大主应力方向与取向域相符(图2)。



2不同几何模板上的 PVA/GO 皂膜及其力学性能


多尺度力学性能

  在单膜层级,PVA/GO 皂膜表现出显著力学增强:杨氏模量 2.47 GPa、极限强度 95 MPa、韧性 15 MJ·m-3,均高于对应浇铸膜与纯 PVA 皂膜。其强化来源于 GO 的高本征模量,以及取向差异与层间滑移共同带来的裂纹钝化。

  在结构层级,团队基于多面体图静力(PGS)设计不同网格细分(菱形三角 、多面体、三角化),在保持总体积与等效密度一致的前提下开展对比:当网格密度较高、跨膜面积较小(多面体/三角化)时,皂膜难以承担并重分配主载荷,涂覆增益有限;当降低网格密度、增大跨膜面积(菱形三角)时,受力由杆梁弯曲转为薄膜伸展并伴随受控后屈曲,PVA/GO 涂覆样品的比强度、比刚度与比韧性均显著提升,其中比强度可达 384.30 N·m·kg-1 (图3。作者同时展示了 2×2 Schwarz-P 阵列在未涂覆、PVA 涂覆与 PVA/GO 涂覆条件下的承载对比,以及超轻 2×2 P 结构涂覆 PVA/GO 皂膜后置于气球上承受保龄球重量的演示。



3 壳型 Schwarz-PPrimitive, P)结构的力学性能及其网格密度对机械强度的调控机制


动态响应与应用验证

  在系统化压缩与冲击测试中,2×2 菱形三角阵列的 PVA/GO 壳型样品相较 PVA 涂覆与裸框均表现出更高吸能,归一化吸能值达 1.59 kJ·kg-1;随摆锤释放高度提升(更高应变率),吸能进一步增强,显示该壳型在高应变率下具备更有效的耗能。工程相关的 1:24 缩比车辆正碰实验表明:当以壳型 TPMS 作为保险杠单元时,假人头部速度与加速度峰值分别降低 66% 61%,碰撞过程被有效拉长、冲击峰值显著减弱(图4)。




4 PVA/GO 皂膜涂覆的 2×2 Schwarz-P 结构的吸能表现和作为保险杠的验证


  本研究通过几何模板,表面张力蒸发取向的层级耦合策略,在超轻量条件下同步提升比强度与吸能能力,验证了 LLC-GO/聚合物复合皂膜用于最小曲面壳体的有效性。该路线工艺简洁、材料体系通用、参数可编程,具备良好的规模化潜力与应用前景,可面向交通防撞、航天缓冲、个人防护、建筑围护与生物医用支架等场景。


  原文链接:https://advanced.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fm.202512357

版权与免责声明:中国聚合物网原创文章。刊物或媒体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xu)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