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大连化物所刘健、昆士兰大学张西旺 AFM:合理设计三明治结构的光催化剂 - 石墨烯夹层的介孔酚醛树脂纳米片用于光催化生产过氧化氢
2023-03-15  来源:高分子科技


  人工光合作用可以利用太阳能将地球上的丰富资源转化为必要的物质,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光催化合成过氧化氢(H2O2)引人瞩目,因为H2O2具有广泛的应用,可作为氧化剂和新兴的能源燃料。为了实现更高的太阳到H2O2转化效率,需要克服几个科学上的问题,尤其是合理设计光催化剂。其中有机半导体材料表现出良好的光催化合成H2O2的活性。间苯二酚-甲醛树脂(RF)是一种新兴的光催化剂,它由廉价易得的单体制备,具有电子供体-受体分子结构,可以实现高效率的太阳到化学能转化。但是,RF树脂的一些固有性质阻碍了其光催化活性的进一步提升,比如电荷分离能力差,比表面低下。为了解决这些挑战,需要调节RF树脂的电荷分离和材料传质性质。



  近日,大连化物所刘健研究员团队、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张西旺教授等开发了一种石墨烯夹层的介孔酚醛树脂光催化剂,并成功应用于光催化生产H2O2的高效生产。该团队设计RF基光催化剂进行H2O2生产的灵感来自于植物叶片的独特结构,即通过内置石墨烯层提升酚醛树脂的电荷分离,这模仿了叶片的内置电子传输链;通过介孔通道提升材料的传质能力,这模仿了植物叶片的气孔。通过这种电子传递和传质能力的双增强,共同促进酚醛树脂的光催化能力。经过验证,该酚醛树脂催化剂在模拟太阳光下,可实现1.23%的太阳能到化学能的转化,这是目前粉末催化剂光催化H2O2生产领域的最高效率值。 


图1.内置石墨烯夹层的介孔酚醛树脂光催化剂的设计及合成


  通过一种胶束介导界面自组装策略在还原氧化石墨烯(rGO)表面合成了介孔酚醛树脂。这种策略利用F127和三甲苯形成的复合物胶束为介孔模板,使间苯二酚和甲醛在石墨烯表面聚合为介孔形貌。其内置的石墨烯层可以增强电荷分离,而介孔通道则可以增强传质能力,有利于H2O2及时从催化剂表面脱出。 


2.催化剂的形貌表征


  该催化剂展现为三明治结构的介孔片状结构。通过电镜及一系列表征验证了rGO@MRF的三明治结构,即rGO两侧被覆盖了双层的介孔树脂。 



图3.光催化的性能


  在合成的一系列催化剂中,rGO含量为0.5%时展现了最好的光催化生产H2O2性能,并有着可靠的循环稳定性。此外,在AM1.5的模拟太阳光下,该催化剂实现了1.23%的太阳能到H2O2化学能的转换效率,这是目前粉末催化剂光催化生产H2O2的最高效率值。 


图4.夹层石墨烯的作用


  通过电化学阻抗、光电流、稳态/瞬态荧光光谱、旋转环盘电极和理论计算,验证了该催化剂内置的rGO层可以提高酚醛树脂电荷分离能力,提高对于O2的吸附能力,并有利于两电子选择性地将O2还原为H2O2 


图5.对介孔中的流速和物质分布的模拟


  通过有限元模拟和一些实验验证,介孔通道有利于流体的加速,O2的富集和H2O2的快速脱出。这些表现无疑进一步加快了H2O2的合成速度,并保证其不被进一步光还原。


  总的来说,通过采用具有内置rGO层的介孔酚醛树脂的三明治结构,无金属光催化剂的电荷分离和传质行为均得到了改善。首先,该光催化剂可通过介孔孔道富集O2,然后在具有增强电荷分离能力的石墨烯层上将O2转化为H2O2,最后迅速从催化剂层中脱附产生的H2O2。传质的增强将扩展传统三明治光催化剂的功能。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看,这为三明治结构光催化剂带来了新的思考——除了电荷分离外,对底物/反应中间体的吸附/脱附和对产物的选择性也要赋予相应的设计。这种无金属光催化界面复合概念可以为开发其他高效仿生光催化系统提供一些启发。


  相关研究成果以“Exceptional Photocatalytic Hydrogen Peroxide Production from Sandwich-Structured Graphene Interlayered Phenolic Resins Nanosheets with Mesoporous Channels”为题,于近日在线发表在《先进功能材料》(Adv. Funct. Mater.)上。该工作的共同第一作者分别是大连化物所的05T7组毕业博士研究生田强和昆士兰大学的曾祥康和05T7组博士生赵陈。上述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论文信息:

  Exceptional Photocatalytic Hydrogen Peroxide Production from Sandwich-Structured Graphene Interlayered Phenolic Resins Nanosheets with Mesoporous Channels

  Qiang Tian, Xiang-Kang Zeng, Chen Zhao, Ling-Yan Jing, Xi-Wang Zhang, Jian Liu

  Adv. Funct. Mater. 2023, 2213173

  DOI10.1002/adfm.202213173

  论文网址: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fm.202213173

版权与免责声明:中国聚合物网原创文章。刊物或媒体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xu)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