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四川大学肖啸课题组 Nat. Commun.:有机光催化剂助力废弃塑料的升级回收
2025-05-19  来源:高分子科技

  一次性塑料由于其轻质、耐用、成本低廉等特性,极大的便利了人类的日常生活广泛应用于包装、建筑、汽车、电子和医疗等多个领域。然而,这种大规模生产和使用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环境挑战。根据国际塑料工业协会数据,2022年全球塑料产量已突破4亿吨,并预计到2060年,这一数字将攀升至每年12亿吨。与此同时,塑料废弃物的回收管理却远远跟不上其生产速度2019年全球有72%的塑料废弃物被填埋或未妥善处理,另有19%被焚烧,仅有不到9%的塑料被有效回收再利用。这种传统的废弃物处理方式不仅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还引发土壤污染、水体污染、微塑料泛滥和温室气体大量排放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机械回收虽然是当前广泛应用的塑料再利用手段,但存在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再生塑料性能下降,只能生产出质量较差的次级材料,即所谓的降级回收。此外,机械回收对塑料废弃物的纯度要求较高,难以有效处理复杂、混合或污染严重的塑料废弃物,尤其是具有化学惰性的聚烯烃类塑料(如聚乙烯和聚丙烯),更是难以回收。因此,开发高效、广谱适用的塑料升级回收技术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



1 废弃塑料现状


  针对上述挑战,四川大学肖啸课题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有机光催化剂的塑料升级回收新策略。研究团队开发并利用一种简单易得的吩噻嗪衍生物(PTH-3CN)作为催化剂,在常温常压和可见光照射(405 nm LED)的条件下,高效地实现了对多种塑料的选择性降解,并转化为具有经济价值的化学品。


  与之前的研究相比,该体系的显著创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该体系对于大部分塑料具有降解适用性,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聚氯乙烯(PVC)、聚氨酯(PU)、聚碳酸酯(PC)等七大类塑料,涵盖全球80%以上的塑料废弃物种类。更为重要的是,该技术不仅适用于单一类型塑料,也能高效处理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消费后塑料废弃物,例如食品包装、CD盒、泡沫塑料等。另外,与传统塑料回收方法相比,该研究提出的体系反应条件上具有明显优势:该体系使用的催化剂负载量较低,最低可至500 ppm0.05%),极大降低成本;可见光的运用则避免了高能耗的紫外光源;同时,反应能在常温常压条件下进行,仅以空气为氧化剂,无需使用昂贵的高压氧气或惰性气体保护,且反应体系中不含金属催化剂或强酸等添加剂,避免了二次污染问题。



2


  研究团队通过紫外-可见光谱、电化学分析、质谱、电子顺磁共振(EPR)和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等手段,对催化剂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确认催化剂PTH-3CN在反应中实际起到“前催化剂”的作用,在反应中逐步转化为具有更高催化活性的三芳胺类衍生物。同时,证实连续光诱导电子转移(conPET)是催化体系的核心机制,该机制通过连续吸收两个光子的能量,显著提升了催化剂的氧化能力,有效氧化塑料中的C-H键。另外,实验与计算共同证实羟基自由基(·OH)而非单线态氧(1O?)为反应中的主要活性物种,·OH与聚苯乙烯中C-H键的反应能垒仅8.3 kcal/mol,明显优于1O?途径



3


  在拓展底物方面,该研究对于自合成的聚(4-叔丁基苯乙烯)进行了选择性降解,实现了在催化剂负载量不同的情况下对4-叔丁基苯甲酸,对乙酰基苯甲酸以及对苯二甲酸的选择性转化。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该研究还创新性地利用了串联反应策略,利用Friedel-Crafts酰基化反应进一步提高了聚苯乙烯降解产物的经济价值,例如将苯甲酸转化为价值约70美元/公斤的4-乙酰基苯甲酸,以及价值约200美元/公斤的对苯二甲酸。研究团队认为聚合物断链的机理是在生成聚合物自由基后,氧气分子会与之结合形成过氧自由基,随后通过β-断裂实现主链的降解。这一过程对不同塑料表现出良好的普适性,即使是化学惰性很强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也能被有效降解。


  对于除聚苯乙烯以外的聚烯烃,该研究也实现了有效转化。聚烯烃(比如PE和PP)被高效转化为甲酸和乙酸;PET被高效转化为对苯二甲酸,收率高达93%;聚碳酸酯(PC)的降解与传统的C-O键断裂不同,该研究体系实现了C-C键的裂解,获得了具有一定比例的羟基苯甲酸和双酚A。为进一步验证该技术的工业化潜力,研究团队开展了一系列实际应用研究:实现了对混合塑料废弃物的选择性降解和全局普适性降解策略;利用流动反应器成功实现了10克级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的连续处理,仅使用17.5 mg催化剂即可高效生产4克以上的苯甲酸,证明了技术的可扩展性;直接利用回收得到的苯甲酸开展了Mitsunobu反应、酰胺化反应和钯催化的C-H键芳基化反应,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药物中间体和工业用高价值化学品。


  虽然当前技术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未来仍需进一步探索以下方面:开发固载化催化剂以实现回收与再利用是绿色发展的关键。另外,进一步优化光源,尝试太阳光能源以进一步降低能耗,或与酶催化或其他回收技术相结合,构建更完整的塑料循环经济体系。


  该研究提出了一种高效、广谱适用的可见光催化塑料升级回收新策略,成功解决了传统方法能耗高、底物适用性局限、产物经济价值低等瓶颈问题。通过深入机理研究和实用性验证,不仅为塑料污染治理提供了创新技术路径,也为发展绿色催化体系提供了重要参考。


  论文原文信息:

  Zhang, S., Wang, J., Su, D. & Xiao, X. Nat. Commun. 16, 4188 (2025). DOI: 10.1038/s41467-025-59540-5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5-59540-5

版权与免责声明:中国聚合物网原创文章。刊物或媒体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xu)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