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讯 >> 新产业 >> 人物访谈 >> 正文
从原子弹到“微球”——离子交换树脂之父何炳林
2009-9-11 来源:江苏公众科技网
关键词:离子交换树脂 固相有机合成载体

  年过六旬青春焕发 科研管理再度辉煌

  被视为走“白专道路”、“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的何炳林夫妇,在这场全民族的“浩劫”中被迫离开实验室和生产车间,默默地忍受了心灵和肉体上的种种摧残和屈辱,他们终于熬过了严冬,迎来了春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已过不惑之年的何炳林再度焕发青春,他的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1980年他担任了南开大学化学系主任的职务,在全校第一个试行了党政分工。1981年他筹建并兼任了分子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对这一边缘学科的研究机构给予了业务上的指导和人力上的支援。1984年南开大学将原化学系高分子教研室“离子交换树脂研究室”扩充为高分子化学研究所,他担任研究所所长。1985年国家教委指定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支援新建立的青岛大学,何炳林兼任了第一任青岛大学校长。1986年又将南开大学化工厂归并到高分子所,实行所办厂,促进了化工厂的生产和高分子所的教学、科研的发展。他还担任了许多学术上的职务:1980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委员、常委,后来又先后担任了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高分子化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编委、《高等学校化学学报》、《高分子科学》中英文副主编,《离子交换与吸附》主编及中国生物材料和人工器官协会副理事长等职。另外,还担任了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技术顾问。
  何炳林及其研究集体共同创造了南开高分子学科的辉煌,20年来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和天津市科技成果的一、二等奖20余项,为国内外同行所注目。1984年,高分子学科被国家批准为重点学科。1985年,经国家科委批准建立博士后流动站,1989年,国家计委批准建立“吸附分离功能高分子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1982年以后,何炳林还致力于研究生的培养,共培养硕士生100余名,博士生40名和博士后8名。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践技能,为南开大学高分子所造就了一支水平高、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何炳林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绩,曾获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国家一等奖(1989年)、天津市一等奖(1992年)。

  从核弹到医用药水

  近年来,何炳林院士的研究方向扩展到医用和药用高分子材料领域,获得了两项国家自然科学重大项目基金,研制出一系列高选择性吸附分离功能高分子材料。在医用高分子材料方面,关于血液净化吸附树脂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突破进展。安眠药解毒和红癍狼疮的血液灌流疗法已经用于临床;用树脂吸附法除血液中由尿毒症产生的毒素和降低血酯的研究也已取得了重大进展。在药用吸附树脂研究中,主要是针对“中药现代化”的设想,已得到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研制出一系列氢键吸附树脂,在黄酮甙类、皂甙类、生物碱类的提取分离中均取得了有实用价值成果。其中银杏叶提取物的生产工艺已转让到5家企业,为学校创收160多万元,间接经济效益达4亿多元。对于链霉素的提纯,经进一步研究,又合成了D311树脂,使链霉素的提纯工艺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D390树脂用于链霉素的纯化,使我国链霉素的生产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并创造了上亿元的经济效益。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蓝剑)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下页 末页
查看评论】【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