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江汉大学刘继延/梁济元 AFM:刚性添加剂通过位阻效应和范德华力实现富含无机物的界面构造稳定锂金属电池
2024-12-17  来源:高分子科技

  电解质添加剂(EAs)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手段来稳定锂金属电池(LMBs)。然而,大多数EAs在锂沉积过程中逐渐被消耗,这对长期循环稳定性不利。近日,江汉大学刘继延和梁济元团队通过在沸石咪唑酸盐框架(ZIF-67)上聚合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PETEA),开发了一种新型的基于混合金属-有机框架(MOF)的非消耗性添加剂。由于PETEA基聚合物的部分包覆,ZIF-67暴露的不饱和金属位点仍然减弱了锂离子(Li+)与阴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实现了快速的电化学动力学和均匀的锂沉积。同时,聚合的PETEA部分进入Li+的溶剂化鞘层,并通过范德华力排除一些有机溶剂,这促进了富含无机物的固态电解质界面(SEI)的形成并抑制了枝晶的生长。因此,含有这种添加剂的Li||Li对称电池展现出了超过1200小时的稳定性,且过电位仅为75 mV。此外,组装的负/正极比例为1.76Li||LiFePO4全电池在0.5 C的条件下实现了超过400圈的稳定循环。更重要的是,Li||LiNi0.8Mn0.1Co0.1O2高电压全电池在0.5 C的条件下展现了311圈后80%的出色容量保持率。这项研究为设计非消耗性的多功能EAs以推进高性能LMBs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指导。该研究以“Rigid Additives Enabling Inorganic-Rich Interphase via Steric Effects and Van der Waals Force for Stable Lithium Metal Batteries”在国际知名材料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发表。论文的第一作者为江汉大学硕士生姚书豪


  锂金属电池以其高能量密度和低自放电特性,被视为未来储能技术的首选。尽管如此,锂金属电池的广泛应用受到锂枝晶的形成和固态电解质界面(SEI)层周期性破坏这两个主要问题的制约。使用电解质添加剂(EAs)是提升锂金属电池性能的有效策略之一。传统的EAs大多是消耗性的,随着电池循环使用,其有效成分逐渐耗尽,不利于电池的长周期稳定性。


  金属-有机框架(MOF)作为一种新兴的电解质添加剂,凭借其独特的结构和属性,在优化锂离子的溶剂化结构以及SEI层的构建方面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但是,现有的MOF添加剂主要依赖于其吸附位点和尺寸选择性来解离锂盐,从而影响锂的沉积过程,这种作用在调控SEI层形成方面效果有限,有时甚至可能产生不利影响。因此,研究和开发基于MOF的新型非消耗性添加剂,并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优化,对于促进锂金属电池技术的进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的目的是创造一种基于MOF的非消耗性电解质添加剂,该添加剂能够通过位阻效应和范德华力来调控锂离子的溶剂化结构,进而形成富含无机成分的SEI层,有效地阻止锂枝晶的生成,从而显著提高锂金属电池的循环稳定性和安全性。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合成基于MOF的添加剂并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详细表征;分析该MOF添加剂对电解质物理化学特性的影响;研究MOF添加剂如何影响锂离子的溶剂化结构;评价MOF添加剂对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具体影响;以及最终组装全电池并对其整体性能进行评估。


研究亮点


  1.创新性地开发了一种基于MOF的非消耗性电解质添加剂,该添加剂能够通过位阻效应和范德华力有效调节锂离子的溶剂化结构,为锂金属电池提供了一种新的稳定性提升策略。
  2.成功构建了富含无机物的SEI膜,有效抑制了锂枝晶的生长,显著提高了锂金属电池的循环寿命和安全性。
  3.系统研究了MOF基添加剂对电解质物理化学性质、锂离子溶剂化结构以及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全电池性能评估验证了添加剂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图一:PMOF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要点:(1)研究团队首先采用溶剂热合成技术,成功制备出了结晶性优良且稳定性高的ZIF-67金属-有机框架材料。接着,通过自由基聚合技术,将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PETEA)单体嫁接到ZIF-67的表面,从而制得了含有不同比例PETEAMOF基添加剂系列(标记为PMOFx)。通过调整PETEA单体的添加量,研究团队得到了PMOF1PMOF3PMOF5等多种MOF基添加剂,并对它们的结构进行了详细表征。


  (2)为了深入理解这些MOF基添加剂的特性,研究团队运用了一系列表征技术,包括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以及N2吸附-脱附分析,对这些添加剂的微观结构、表面形态、化学成分和孔结构进行了全面分析。


  (3)研究结果显示,PETEA基聚合物成功地覆盖在ZIF-67的表面,形成了一种新型的MOF基添加剂,并且通过这种方法,有效地调控了添加剂的结构。


图二. PMOFX-LE的基础电化学性能


  要点:(1)研究团队采用恒电流循环、线性扫描伏安法(LSV)和交流阻抗谱(EIS)等技术,探讨了MOF基添加剂对电解质中锂离子迁移数、电化学稳定窗口、离子电导率以及Li+扩散动力学的影响。


  (2)红外光谱分析显示,添加剂的引入与电解质发生了相互作用,导致红外吸收峰的偏移,这一发现也在LSV测试结果中得到了验证。


  (3)研究结果显示,MOF基添加剂能够显著改善电解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包括提升锂离子的迁移数,拓宽电化学稳定窗口,并降低Li+扩散的活化能,进而增强了电解质的整体性能。


图三. PETEA与溶剂之间的静电势(ESP)映射图及降低密度梯度(RDG)等值面示意图。


  要点:(1)静电势(ESP)映射分析:本研究首先对PETEA与溶剂分子(如DMEDOL)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初步探究,并考察了这些相互作用如何影响电解质的分解倾向。


  (2)降低密度梯度(RDG)分析:进一步的研究通过RDG分析确认了PETEA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性质,并确认这些作用主要是范德华力。


  (3)这两种分析技术得出的结果一致表明,PETEADMEDOL溶剂分子之间存在范德华力作用,这种相互作用有助于移除有机溶剂,减少Li+溶剂化结构中的有机成分,进而促进形成富含无机物的固态电解质界面(SEI)。



图四. 三种不同电解液的径向分布函数、拉曼、均方扩散系数图。


  要点:本研究通过从头算分子动力学(AIMD)模拟,对锂离子在不同电解质中的局部配位环境进行了量化评估,并分析了锂离子与溶剂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强度和配位数。结果显示,与纯电解质相比,在CMOF-LEPMOF1-LE中,锂离子与TFSI-的相互作用减弱,配位数降低,导致锂离子的溶剂化结构发生了变化。通过分析TFSI-和溶剂分子的特征峰,推断出锂离子的溶剂化结构,并计算了不同结构(自由TFSI-、溶剂分离离子对SSIPs、接触离子对CIPs和聚集体AGGs)的比例。CMOF-LEAGGs的比例显著降低,主要以SSIPs/CIPs和自由TFSI-形式存在,这不利于SEI的优化和锂离子的均匀沉积。而PMOF1-LEAGGs的比例虽然有所降低,但仍保持较高水平,说明PMOF1能有效吸附TFSI-,同时维持有利的锂离子溶剂化结构。此外,通过均方扩散系数(MSD)分析了锂离子的扩散动力学,发现PMOF1-LE中锂离子的扩散系数显著高于CMOF-LE和纯电解质,表明PMOF1能有效提升锂离子的迁移动力学。


5. Li||Li对称电池和Li||Cu半电池的电化学行为。


  要点:本研究利用EIS、恒电流充放电循环、原位光学显微镜和SEM等技术,综合评估了LECMOF-LEPMOF1-LE三种电解质对Li||Li对称电池和Li||Cu半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并深入探讨了PMOF1添加剂对锂沉积行为和SEI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显示,PMOF1-LE电解质在Li||Li对称电池中表现出卓越的循环稳定性,即使在超过1200小时循环后,过电位仍保持在较低水平(75 mV),而CMOF-LELE电解质的循环稳定性较差,过电位较高,LE电解质还易发生短路。在Li||Cu半电池中,PMOF1-LE电池的库仑效率超过150次循环后仍保持在95%以上,优于CMOF-LELE电池。此外,PMOF1-LE电池形成的SEI更稳定,界面阻抗低且稳定,而CMOF-LELE电池的SEI稳定性较差,界面阻抗在循环过程中升高。在锂沉积形貌方面,PMOF1-LE电池实现了均匀的锂沉积,无明显枝晶,而CMOF-LELE电池则出现了不均匀沉积和枝晶形成,尤其是LE电池,其枝晶问题最为严重。


6. Li||Cu半电池与三种不同电解质循环后电极界面组成元素(c 1sLi 1sN 1s)的高分辨率XPS光谱。


  要点: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电解质下循环后的Li||Cu半电池电极表面SEI的组成,揭示了PMOF1SEI化学组成的有效调控作用。在PMOF1-LE电池中,SEI的有机锂物种含量减少,而LiF含量增加,说明PMOF1主要促进形成富含无机物的SEI,并抑制有机成分的积聚。与此同时,CMOF-LE电池的SEI中发现了C-NC=N/C-N键,可能是由于CMOF颗粒在电极表面的残留,影响了EAs在电解质中的均匀分布。两种电池的SEI中均检测到Li3N,表明EA能促进LiNO3的分解,生成Li3N,从而提升SEI的离子电导率。综上所述,PMOF1的添加能有效优化SEI的化学组成,形成具有高机械强度和良好离子电导率的富含无机物SEI,进而提升锂金属电池的循环稳定性和安全性。


7. 三种不同电解质中锂沉积行为的示意图。


  要点:分析了不同电解质对锂离子溶剂化结构及沉积动力学的影响,并得出以下结论:在LE电解质中,锂离子的溶剂化结构中包含大量TFSI-DME溶剂分子,导致锂离子迁移数低,脱溶剂化能垒高,影响了锂离子的沉积动力学。CMOF-LE电解质中,ZIF-67的强解离效应提升了锂离子的迁移能力并抑制了锂枝晶的生长,但ZIF-67吸附了过多的TFSI-,使得溶剂化结构中自由溶剂含量高,不利于形成富含无机物的SEI。而在PMOF1-LE电解质中,PMOF1部分包覆ZIF-67,保持了其解离锂盐的能力,同时PETEA中的C=O基团为锂离子传输提供了通道,降低了脱溶剂化能垒。PETEA的位阻效应和范德华力减少了锂离子溶剂化结构中的有机溶剂含量,促进了富含无机物的SEI形成,有效抑制了锂枝晶的生长,并提升了锂金属电池的循环稳定性和安全性。


8. 全电池在不同电解质中的电化学性能。


  要点:对Li||LiFePO4Li||LiNi0.8Mn0.1Co0.1O2全电池的性能进行了评估,并得出以下结论:在Li||LiFePO4全电池中,PMOF1-LE电池展现了出色的倍率性能,在0.1 C5 C的电流密度下维持了较高的放电比容量。在2 C的电流密度下,经过1000次循环后,其容量保持率为80%,库仑效率高达99.7%。即使在较高的LFP负载量(10 mg cm?2)下,经过5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仍为80%PMOF1-LE电池的极化电压低于CMOF-LELE电池,表明其电化学反应动力学更快。循环后的正极材料表面形貌平整,无显著枝晶生长,说明PMOF1能有效抑制锂枝晶的形成。在Li||LiNi0.8Mn0.1Co0.1O2全电池中,PMOF1-LE电池在3.0-4.3 V的电压范围内,经过311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达到80%。综上所述,PMOF1-LE电解质显著提升了LFPNCM811全电池的倍率性能和循环寿命,并有效抑制了锂枝晶的生长,显示出PMOF1在高能量密度锂金属电池(LMBs)中应用的巨大潜力。


  本研究探讨了新型混合金属有机框架(MOF)衍生的非消耗性电解质添加剂(PMOF1)对锂金属电池性能的改善作用。PMOF1通过在ZIF-67表面部分覆盖PETEA基聚合物而制得,它有效地调控了锂离子的溶剂化结构,降低了锂离子脱溶剂化的能量障碍,并促进了富含无机成分的固态电解质界面(SEI)层的形成,从而有效遏制了锂枝晶的生长,并提升了电池的循环稳定性和库仑效率。本研究为了解有机聚合物与电解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优化制备过程、拓宽应用领域以及开发新型MOF基非消耗性电解质添加剂,以进一步提升锂金属电池的性能和安全性提供了新的认识和思路。


  论文信息:

  Shuhao Yao, Chi Guo, Yuxi Yang, Xiaolang Liu, Jianxing Wang, Jiazhi Geng, Huiying Li, Chang Hong, Haifeng Li, Runming Tao, Jiyuan Liang*, Jiyan Liu*. Rigid Additives Enabling Inorganic-Rich Interphase via Steric Effects and Van der Waals Force for Stable Lithium Metal Batterie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https://doi.org/10.1002/adfm.202419656

版权与免责声明:中国聚合物网原创文章。刊物或媒体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xu)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