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纳米粒子(Soft Nanoparticles, SNPs)在受到外场扰动时可以通过结构调整以应对环境变化,软的结构特性赋予了它们独特的理化性质,使其成为新一代功能材料设计的核心载体。近年来,以亚纳米尺度的分子簇为结构单元构建SNPs正受到行业内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这类粒子材料在结构材料领域应用前景突出,既展现出类聚合物的粘弹性力学性质,又有其独特优势,例如:玻璃化转变与其宏观力学性质解耦、极端的冲击防护性能以及对于特定有机溶剂分子的纳米限域效应。然而,这些反常功能属性背后的微观机理长期笼罩在“黑箱”之中,如何从动力学视角深入理解其物理机制对于领域的发展至关重要。近期,华南理工殷盼超/广东工业尹家福联合团队构建了系列结构单分散的模型SNPs体系,基于多动力学技术联用精准绘制出SNPs的多级松弛动力学全景图,为粒子材料的理性设计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图1. SNPs的分子设计及其结构表征。
选用亚-1 nm尺寸的异辛基型-笼状聚倍半硅氧烷(OPOSS)为结构基元,通过共价合成方法制备得到三种不同拓扑结构的SNPs,SNP-1(哑铃形)、SNP2(三角形)、SNP3(四面体形)。利用体积排阻色谱、核磁共振氢谱、高分辨质谱等手段表征了三种SNPs的溶液态结构并证实了其结构单分散的特点。当溶剂去除,SNPs在熔体中无序堆垛,这一结构特征可以由SAXS的测试结果得以反映。尽管长程有序结构缺失,仍可以观察到由微尺度相分离所造就的短程有序结构。微相分离行为的产生主要源自于外围POSS与内核刚性分子骨架的化学不相容性,末端的POSS会自聚集形成特定的微相区,POSS微相区之间的平均间距分别为,SNP1: 2.9 nm、SNP2: 2.7 nm、SNP3: 3.2 nm(图1)。
图2. 基于BDS、TM-DSC、ssNMR技术的时空动力学研究。
在动力学解析方面,团队首次联合宽频介电(BDS)、固体核磁(ssNMR)、温度调制DSC(TM-DSC)、机械流变等技术手段协同收集时空双维度动力学信息,深刻揭示了SNPs体系独特的动态行为机制(图2)。具体地,以SNP2为例,在测试温度区间可以观察到4个不同的介电松弛过程。其中,β-松弛展现出典型的Arrhenius温度依赖性,定量计算得到其活化能约为52 kJ/mol,这与文献中报道的苯环分子的转动松弛能垒十分接近(60 kJ/mol),有力证实了两类松弛之间的内在关联。这一猜想看似有些反常,但从其分子结构考虑又有其合理性。高度枝化、尺寸较大的POSS端基使得SNP2之间难以紧密堆砌(非晶结构),特别是其内核的芳香环结构组分,受挫堆积行为使得这一区域的堆积密度降低,自由体积的增加有利于芳香环的转动松弛。ssNMR技术可以锚定物质的特定结构组分并定量分析其动力学松弛特性,此处被用于研究SNPs芳香环组分的松弛动力学行为。ssNMR对比了三组样品的芳香环翻转的动力学速率,趋势为:SNP1 < SNP3 < SNP2,与介电分析的结果一致,进一步明确了β-松弛过程的结构归属。
0 oC时,介电α-松弛开始能够被检测到,此时样品的介电常数发生突变,突变区间与DSC曲线的玻璃化转变的温域完全吻合。TM-DSC提供了更为量化的玻璃化转变动力学信息,这一动力学过程与介电的α-松弛的温度依赖性完全一致,因此SNPs的玻璃化转变行为完全由介电的α-松弛所主导。此外,基于TM-DSC分析可以量化得到协同重排区域的平均尺寸为1 nm,与单个POSS粒子的空间尺度大体相当,由此可以合理推断SNP2的玻璃化转变(或介电的α-松弛)源自于末端POSS基元的协同重排。对于更高阶的α′-松弛,在同一参考温度下,介电松弛时间与流变终端松弛时间十分接近。与此同时,流变测试的水平位移因子(αT)表现出与介电松弛时间高度相似的VFT型温度依赖性趋势。基于上述实验结果,可以对该过程进行定量的结构归属,即α′-松弛对应于SNP2整体的质心扩散运动。对于最慢的介电松弛过程,其松弛函数曲线高度对称,且松弛峰的峰位置与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的交点处的频率一致,表现出典型的MWS过程的介电松弛特征。因此,这一过程与体系的结构松弛并无关联,而是由高温环境下两端极板上的异常电荷累积所导致的。基于上述理解,可以汇总出SNPs的松弛动力学行为全景图(图3)。
图3. 基于流变、BDS技术的α′-松弛动力学研究以及SNP2的多级松弛动力学全景图。
在明晰其多级松弛动力学过程的基础上,团队进一步探究了拓扑约束对SNPs宏观力学性质的影响。在流变学测试中,SNPs均展现出类聚合物的粘弹性特征,特别是在流变终端松弛之前,可以观察到与缠结聚合物体系相似的“缠结平台”。然而,此类粒子体系中既不存在缠结,也并未引入强的超分子相互作用,强的动力学约束只能来自于粒子与粒子之间的物理耦合。流变与介电测试结果表明SNP3终端松弛的条件最为苛刻(温度最高/频率最低),意味着拓扑效应对于粒子间的作用强度起主导作用。值得注意的是,SNP1的终端松弛时间比SNP2高约三个数量级,这一反常的实验现象主要与SNP1分子间的π-π堆积有关。更为确切地来说,SNP1体系的耦合强度受双重因素主导,即拓扑约束和π-π相互作用。低温区时,两者协同作用使得整体的内聚能更大,进而有效延缓了SNP1的终端松弛;高温区时,π-π作用被完全破坏,因此SNP1的介电α′-松弛时间比SNP2更小(图4)。
图4. SNP1、SNP2、SNP3的拓扑相互作用研究。
基于多动力学技术联用的宽时空尺度表征方法,本工作定量揭示了SNPs体系的多级松弛动力学的结构起源,阐明了拓扑效应与超分子作用协同的动力学微观机理,相关研究为高性能颗粒基材料的理性设计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上述成果近期以“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ierarchical Relaxation Dynamics for Topological Soft Nanoparticles”为题发表于《Nano Letters》。广东工业大学青百A副教授尹家福为本文第一作者,通讯作者为华南理工大学殷盼超教授。本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专项项目、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青年基金项目以及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等基金项目的支持。
文章信息:
Jia-Fu Yin, Wei Liu-Fu, Haiyan Xiao, Zhiwei Yan, Linjie Lan, Jiadong Chen, Tianchen Wang, Rongchun Zhang, Panchao Yin*.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ierarchical Relaxation Dynamics for Topological Soft Nanoparticles. Nano. Lett. 2025, DOI: 10.1021/acs.nanolett.5c03134.
文章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lett.5c0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