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四川大学王延青 Carbon:仿生矿化协同燃烧活化构建用于钠离子电池的蜂窝状多孔碳负极
2024-10-15  来源:高分子科技

  随着社会的发展,能源和环境的危机日益严重。解决该危机的有力途径之一是,研发可以储存绿色能源(如太阳能)的二次电池。钠因其储量丰富,在我国分布较为广泛以及提炼方法相对较为简单而吸引了国内众多学者的目光。并且随着电动汽车行业和便携式电子产品的发展,其对钠离子电池(SIBs)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的要求正不断提高,快速推动着SIBs行业的发展。但因Na+的离子半径较大,商用LIBs的石墨负极在储钠过程中具有缓慢的Na+扩散动力学和较大的体积变化,故而开始探索新型SIBs负极材料。碳材料的成本低,导电性和稳定性好,适合作为SIB负极。在所有的碳材料中,多孔碳作为SIB负极,具有较好的倍率和循环性能,很有发展潜力。研究表明,提高多孔碳负极储钠能力的有效策略是调整其形貌结构和化学组成。


  调节多孔碳形貌结构的传统方法包括硬模板法,物理活化法,软模板法,化学活化法。硬/软模板法虽然可以精确调控多孔碳的结构和形貌,但是存在成本高,工艺复杂,产物的形状和尺寸单一等问题,限制了多孔碳的生产。物理活化虽然对生产设备的腐蚀作用较小,但是活化效果不好——微孔为主;传统的化学活化虽然活化效果好——分级多孔结构,但是会腐蚀生产设备和污染环境。因此,传统方法难以有效调节多孔碳的形貌结构,迫切需要开发下一代环境友好的功能掺杂合成路线。


  基于此,四川大学王延青特聘研究员课题组,在国际知名期刊Carbon上发表题为Biomimetic mineralization synergistic combustion activation to construct honeycomb porous carbon anode for sodium-ion batteries的研究论文。文章第一作者是四川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张浩,文章通讯作者是四川大学特聘研究员王延青


  在本研究中,他们选用羧甲基纤维素钠为前驱体,碳酸氢钠为矿化剂和活化剂,硫脲为燃料,氮源和硫源,硝酸钠为氧化剂,成功制备了NOS三掺杂的蜂窝状多孔碳(CMFO)。CMFO的比表面积高达295m2 g-1且孔体积达到0.689cm3 g-1。在使用醚基电解质的SIB半电池中,CMFO负极提供了76.1%的高ICE,在0.05 A g-110 A g-1分别具有454.0 mAh g-1136.1 mAh g-1的高比容量,在5 A g-1循环2000次后还有151.4 mAh g-1的比容量。此外,NVP//CMFO全电池具有177.7 Wh kg-1的高能量密度。并通过非原位表征解释了CMFO在醚基电解质中的储钠性能。


本文要点


要点一:采用仿生矿化协同燃烧活化策略构建了蜂窝状的N,O,S掺杂多孔碳


1: CMFO的合成过程示意图


  CMFO样品是通过仿生矿化协同燃烧活化的策略制备的。如图1所示,在混合溶液中,CMC-Na中的羧甲基基团使其线性分子链之间产生了交联结构,增加了分子间相互作用,从而导致其自组装形成网络结构。Na+(来自NaHCO3NaNO3)被CMC-Na表面上的羟基吸收(静电相互作用),在冷冻条件下成为NaHCO3NaNO3成核和生长的活性位点(仿生矿化)。未被CMC-Na吸收的NaHCO3、硫脲和NaNO3均匀分散在水中,在冷冻过程中形成结晶,支撑了CMC-Na的网络结构,从而形成均匀的混合物。冷冻干燥后, CMFO前驱体呈现海绵状,证明CMC-Na的网络结构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在200℃的预加热过程中,NaHCO3分解形成块状多孔Na2CO3模板,填充了CMFO前驱体网络结构中的空隙,对网络结构起到了支撑作用。此外,CMC-Na、硫脲和NaNO3的分解温度都大于200℃,说明在200℃的预加热过程中,CMFO前驱体网络结构能够保持稳定。当温度逐渐升高到700 ℃时,CMC-Na分解并发生碳化,形成CO2COH2ONa2CO3和碳材料。其中,气体和Na2CO3可以同硫脲与NaNO3的燃烧活化反应一起对碳材料进行刻蚀,即活化和造孔过程。该过程证明了仿生矿化和燃烧活化的协同作用。热解产物在去除杂质后,获得了NOS三掺杂的蜂窝状多孔碳(CMFO)。


要点二:仿生矿化协同燃烧活化策略构建的掺杂多孔碳形貌结构分析


  通过SEM表征了样品的形貌。从C样品到CFO样品,不规则巨石状多孔形貌转变为片状多孔形貌,这是燃烧活化的作用(图2a, b)。从C样品到CM样品,不规则巨石状多孔形貌转变为相互连接的碎块状多孔形貌,这是仿生矿化的作用(图2a, c)。从CM样品到CMFO样品,相互连接的碎块状多孔形貌转变为相互连接的蜂窝状多孔形貌(三维),这是仿生矿化与燃烧活化的协同作用(图2c, d)。蜂窝状CMFO样品的孔壁较薄(片状)、孔隙较大、孔中有孔、孔壁与孔呈网络状分布。与C样品相比,CF样品的块状结构更小、孔壁更薄、孔隙更小、孔壁与孔呈网络状分布,说明了硫脲可以在减小碳材料尺寸的同时,增加碳表面的孔隙并使其呈现网络状分布。


  通过TEM表征了样品的微观结构。样品的微观结构主要由两部分组成:有序结构(石墨微晶)和无序结构(孔隙/缺陷)。C样品的有序结构占比最大,随着仿生矿化剂或燃烧活化剂的加入,样品中的无序结构随之增加,有序结构随之减少。值得注意的是,对照组样品的有序结构和无序结构分布不均,而CMFO样品的有序结构和无序结构分布均匀,这是仿生矿化与燃烧活化协同作用的结果。在CMFO样品中,尽管无序结构的比例高于有序结构,但无序结构很好地嵌入在有序结构之中,形成蜂窝状微观结构(蜂窝壁:卷曲和膨胀的石墨微晶,蜂窝孔:孔隙/缺陷)。此外,CMFO样品的平均碳层间距为0.37 nm,大于石墨的层间距(0.335 nm),有利于Na+的嵌入。而且,CNOS元素均匀分布在CMFO样品上(图2i-l),说明了仿生矿化与燃烧活化结合的卓越性。


图 形态结构表征。(a, e) CSEMTEM图。(b, f) CFOSEMTEM图。(c, g) CMSEMTEM图。(d, h) CMFOSEMTEM图。(i-l) CMFO的元素分析光谱图。


要点三:仿生矿化协同燃烧活化策略构建的掺杂多孔碳的理化性质分析


  为了深入了解碳材料结构对其性能的影响,他们利用X射线衍射(XRD)技术进行了分析。位于≈23-26°的峰对应石墨的(002)平面,位于≈43-45°的峰对应石墨的(100)面。CMFO样品的两个XRD峰具有较低的强度和较大的宽度,表明其具有高的无序结构占比,这与TEM的结果一致。与对照组样品相比,CMFO样品的(002)峰发生了左移,最大偏移角为≈1.7°。通过Bragg方程(2dsinθ=nλ)计算得到,CMFO样品的碳层间距为≈3.7 ?,表明仿生矿化与燃烧活化的协同作用使NOS原子成功掺杂到碳层之间,导致了碳层间距的增大,有利于Na+的嵌入。图3b展示了样品的Raman光谱,其在≈1352 cm-1处的峰为D峰,代表无序结构;在≈1592 cm-1处的峰为G峰,代表有序结构。CMFOCMCFOCCOCFCFNOCFSO样品的ID/IG值分别为1.861.742.011.181.261.411.771.64CMFO样品较高的ID/IG值反映了其无序结构占比较高,即缺陷较多、石墨化程度较低。


  众所周知,无序结构有利于Na+的吸附和电解质的渗透,进而提高SIB的比容量和倍率性能。通过BET法计算得到,CMFOCMCFOCCOCFCFNOCFSO样品的比表面积分别为295272944450290496789597 m2 g-1。同时, CMFOCMCFOCCOCFCFNOCFSO样品的孔体积分别为0.6890.3160.3940.2260.1840.2410.4790.296 cm3 g-1CMFO样品较高的孔体积有利于Na+的扩散和吸附。图3d中的孔径分布表明,CMFO样品具有分级多孔结构,而且中孔和大孔含量较高,有利于电解质的储存和Na+的传输。


  为了深入了解化学状态并准确量化原子比,他们采用了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技术来确定样品的化学成分和元素状态。CMFO样品的XPS光谱清晰地显示出碳、氧、氮和硫的信号,与EDS分析结果一致。所有样品的O掺杂量较高,说明了所有样品都很好地继承了CMC-Na中的O原子。随着硝酸钠、硫脲、尿素或升华硫的加入,相关样品获得了NS掺杂。CMFO样品的杂原子含量适中,有利于其获得高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由于仿生矿化和燃烧活化的相互作用,CMFO样品获得了最高的S掺杂量。图3e展示了CMFO样品的高分辨率XPS N 1s光谱,分为三个特征峰:N-6398.2 eV)、N-5400.1 eV)和N-Q402.5 eV)。图3f展示了CMFO样品的高分辨率XPS S 2p光谱,分为三个特征峰:S 2p3/2163.5 eV)、S 2p1/2164.7 eV)和CSOxC168.1 eV)。在碳结构中引入NS原子,可以提高电导率,进而加速电子的传递;可以增加缺陷,进而提高对Na+的吸附能力;可以扩大碳层间距,进而促进Na+的嵌入/脱出。NOS原子在CMFO样品中可能的存在形式如图3g所示。


 3 (a) XRD 图;(b) 拉曼光谱;(c)C,CFO,CM,CMFO的氮气吸附-解吸等温线和 (d) 孔径分布图。(e) N 1s 的高分辨率 XPS(f) S 2p的高分辨率XPS(g) NO共掺杂碳基质示意图; 


要点四:仿生矿化协同燃烧活化策略构建的掺杂多孔碳在醚/酯电解质中的电化学性能对比


  通过CVGITTEIS测试了CMFO样品作为SIB负极在1 M NaFSI : DEGDME(醚)或NaFSI : EC/DEC(酯)电解质中的Na+储存动力学,测试电压范围为0.01-3.0 V。在小于1.5 V时,CV曲线上的氧化还原峰表示超微孔对Na+的吸附/脱附或Na+在碳层之间的嵌入/脱出;在大于1.5 V时,CV曲线的矩形形状表示开孔或NOS官能团对Na+的吸附/脱附。通过对0.2-1 mV s-1扫描速率下的峰值电流进行拟合,得到了CMFO负极的b值。其中,CMFO负极在醚基电解质中的b值为0.89(阴极峰)和0.87(阳极峰),大于酯基电解质中的0.64(阴极峰)和0.67 (阳极峰)(图4a),证明了醚基电解质可以促进CMFO负极的Na+储存动力学。CMFO负极在两种电解质中的电容型/扩散型比容量贡献可以通过方程i (V)= k1v + k2v0.5来确定,其中k1v代表电容型比容量贡献,k2v0.5代表扩散型比容量贡献。在酯基电解质中,CMFO负极在1 mV s-1下的电容型比容量贡献为65.6%(蓝色阴影),小于在醚基电解质中的94.3%(蓝色阴影)。从0.21 mV s-1CMFO负极在醚基电解质中的电容型比容量贡献都大于酯基电解质(图4b),表明其蜂窝状结构和醚基电解质可以产生协同效应,进而改善Na+储存动力学。


  CMFO负极的GITT电位曲线如图S11所示。在储钠过程中,CMFO负极在醚基电解质中的过电位比酯基电解质低;在脱钠过程中,CMFO负极在两种电解质中的过电位相差不大,说明了醚基电解质的优势——Na+去溶剂化能低,可以促进Na+扩散动力学。基于GITT电位曲线,CMFO负极在两种电解质中的Na+扩散系数(DNa+)可以通过公式(2-1)计算得到。在储钠过程中,CMFO负极在醚基电解质中的DNa+比酯基电解质高(图4c);在脱钠过程中,CMFO负极在两种电解质中的DNa+相当,说明了醚基电解质可以加快Na+扩散。他们还通过CMFO负极的EIS测试,研究了Na+在两种电解质中的传输动力学(图4d)。CMFO负极在醚/酯基电解质中的Rct值分别为5.51457.0 Ω。重要的是,RctNa+的去溶剂化能相关: Rct越大,去溶剂化能越高,Na+传输动力学越缓慢。根据Z''与ω?1/2的函数关系图拟合得到,CMFO负极在醚/酯基电解质中的σ值分别为6.48167.37。基于σ 值和公式计算得到,CMFO负极在醚/酯基电解质中的DNa+分别为1.37×10-092.05×10-12 cm2 s-1。上述GITTEIS分析结果表明, 醚基电解质的低Na+去溶剂化能可以增加电容型比容量贡献和促进Na+扩散动力学。因此,CMFO负极有希望在醚基电解质中表现出优异SIB性能。


  他们进一步在醚/酯基电解质中评估了CMFO负极的半电池性能。在0.2 mV s-1下醚基电解质中,CMFO负极的CV曲线上的阴极峰位于1.020.960.580.01 V,阳极峰位于1.061.982.26 V,不同于酯基电解质的0.350.01 V(阴极峰)以及0.301.85 V(阳极峰);这是因为CMFO负极在两种电解质中具有不同的Na+存储过程,如SEI层的形成、Na+的动力学行为和Na金属的稳定性。在CMFO负极的第一圈CV曲线中,接近0.01V的阴极峰标志着Na原子的欠电位沉积或Na+嵌入,而其他阴极峰标志着电解质的分解、SEI层的形成以及Na+在缺陷处的吸附。同时,CMFO负极的第二和第三圈CV曲线几乎重叠,表明了CMFO负极的高稳定性。在醚/酯基电解质中,CMFO负极在1.5 V以上的CV曲线呈现矩形,说明了其电容式储钠行为,包括双电层对Na+的物理吸附以及缺陷和边缘位置对Na+的可逆化学吸附。与酯基电解质相比,CMFO负极在醚基电解质中的矩形状CV曲线具有更大的面积,这意味着CMFO负极在醚基电解质中具有更快的Na+储存动力学。与酯基电解质相比,CMFO负极在醚基电解质中的第一圈CV曲线的面积更小,这意味着其在醚基电解质中具有较高的ICE


  CMFO负极在醚基电解质中的可逆容量为425.1 mAh g-1,相应的ICE76.1%,高于其在酯基电解质中的ICE27.8%),这表明在醚基电解质中有更多的活性Na可以参与CMFO负极的Na+储存过程。在醚基电解质中,CMFO负极在0.050.10.20.51234510 A g-1分别提供了454.0400.5361.6325.0294.8259.5232.5205.6187.5136.1 mAh g-1的比容量,优于其在酯基电解质中的315.5266.3240.7218.6200.8182.2167.5155.6144.4119.4 mAh g-1。返回0.05 A g-1时,CMFO负极在醚基电解质中具有443.5 mAh g-1的比容量,表明其蜂窝状结构具有较高的可逆性和稳定性。值得注意的是,与酯基电解质相比,CMFO负极在醚基电解质中0.05 - 2 A g-1时的倍率性能更稳定,这是因为醚基电解质提供了更快的Na+传输动力学。图4e展示了CMFO负极的循环性能。在醚基电解质中,CMFO负极在5 A g-1循环2000次后的比容量为151.4 mAh g-1,高于其在酯基电解质中循环后的比容量。


 在以 DEGDME 或 EC/DEC 为基础的电解质中作为 SIB 半电池负极的所获材料的 Na+ 储存动力学和性能。(a) b 值计算。(b) 不同扫描速率下的电容贡献。(c) 根据放电过程中的 GITT 电位曲线计算出的 Na+ 扩散系数。(d) 奈奎斯特图。(e) 5 A g-1 时的循环性能。(f) 0.05 A g-1 时的充放电曲线。(g) 不同电流密度下的速率能力。(h) CMFO 负极与之前报道的碳基阳极在容量方面的比较。


要点五:储钠机理研究


  通过非原位表征,他们研究了CMFO负极在不同放电/充电电位的Na+储存机理(醚基电解质,0.05 A g-1下首圈GCD测试)。根据非原位Raman光谱,计算得到了CMFO负极在所有阶段的ID/IG值(图5ab)。在储钠过程中,CMFO负极的ID/IG值逐渐下降,说明其有序结构的增加,这是因为缺陷对Na+的吸附。在脱钠过程中,CMFO负极的ID/IG值逐渐上升,说明其有序结构的减少,这是因为缺陷对Na+的脱附。上述现象表明,CMFO负极的蜂窝状微观结构在储存Na+时具有可逆性。如图5c所示,CMFO负极的非原位XRD图谱出现了NaFC2Na2O42-COOH+2Na2-COONa+H2)晶相——SEI层的主要无机组分。其中,NaF相存在于所有放电/充电阶段,说明了SEI层在静置过程中形成,在放电过程中发展,在充电过程中稳定,有助于提高ICE。此外,NaFSEI层的厚度小、质量高、扩散活化能低(100-150 meV),有助于Na+传输。值得注意的是,在所有阶段中,CMFO负极几乎没有移动的(002)峰位(虚线标记处)表明,其没有明显的Na+嵌入/脱出行为。图5d展示了CMFO负极完全放电(D 0.01 V)或充电(C 3 V)时的非原位TEM图像。可以看出,在储钠/脱钠过程中,CMFO负极的蜂窝状微观结构几乎不变,证明了其结构稳定性和Na+存储可逆性。


  他们采用非原位XPS研究了CMFO负极在初始、D 0.01VC 3 V三个阶段的Na+存储性能。如图非原位XPS N 1s光谱图所示,CMFO负极的初始N-6N-5峰分别位于398.3 eV399.9 eV。当在D 0.01V 时,N-6N-5峰分别移动到397.8 eV399.6 eV,表明它们都吸附了Na+。当在C 3 V时,N-6N-5官能团都回到初始位置,表明N-6N-5官能团对Na+的脱附。CMFO负极的初始非原位XPS S 2p光谱(图S14),分为三个特征峰:S 2p3/2164.1 eV)、S 2p1/2165.4 eV)和SOxFy169.1169.8 eV)。当放电到 0.01 V 时,S 2p3/2S 2p1/2峰消失;当充电到3 V 时,S 2p3/2S 2p1/2峰又重新出现,表明了S 2p3/2S 2p1/2官能团对Na+的可逆吸附/脱附。同时,SOxFy峰代表了SEI层的形成,出现在了三个阶段,与非原位XRD结果一致。上述结果表明,NS官能团对Na+的吸附具有高度可逆性。从CMFO负极的非原位XPS O 1s光谱图可知,O I峰(CO)的比例从38.67%(初始阶段)下降到8.24%D 0.01V阶段);而在C 3 V阶段, O I峰比例又上升到41.36%;伴随着O II峰(C?O?C/C?OH/C?O?Na)比例的先上升后下降。上述现象表明了CO+Na++e?? C?O?Na反应的存在。同时,CMFO负极在所有阶段的非原位XPS C 1s光谱图也证实了上述反应的存在。此外,CMFO负极的非原位XPS O 1s光谱的Na Auger峰、XPS C 1s光谱的NaX(如NaFC2Na2O4)峰以及XPS F 1s/Na 1s光谱的NaF峰也代表了SEI层的形成(图S15-16),出现在所有阶段,与非原位XRDXPS S 2p光谱的结果一致。非原位表征结果表明, CMFO负极的SEI层出现在所有放电/充电过程中,有利于提高其ICECMFO负极的蜂窝状微观结构和杂原子官能团具有高的稳定性和Na+存储可逆性,有利于其获得高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


 5 CMFO 作为 SIB 半电池负极在基于 DEGDME 的电解液中不同阶段的电化学反应行为。(a) 0.05 A g-1 的充放电曲线和拉曼光谱的原位 ID/IG 值。(b) 原位拉曼光谱。(c) 原位 XRD 图谱。(d) 原位 TEM 图像。


要点全电池性能研究


  他们在醚基电解质中评估了NVP//CMFO全电池的性能。NVP//CMFO全电池的工作原理如图6a所示:在充电过程中,从NVP中脱出的Na+,穿过电解质,到达CMFO;放电是相反的过程。图6b展示了NVP//CMFO全电池的CV曲线。CV曲线上的氧化还原峰说明了NVPCMFO都参与了Na+储存过程。NVP//CMFO全电池在0.51234510 A g-1下的比容量分别为79.653.835.422.820.819.615.9 mAh g-1(图6c)。基于NVPCMFO的总质量,计算得到了NVP//CMFO全电池在159.6 W kg-1具有177.7 Wh kg-1的高能量密度,在31.1 Wh kg-1具有2797.0 W kg-1的高功率密度(图6e),这与文献报道的全电池性能相当。此外,NVP//CMFO全电池可以点亮有着“四川大学”字样的LED灯泡(图6d中的插图)。


  综上所述,CMFO负极表现出高Na+存储性能的原因:

1) 蜂窝状形貌/微观结构、分级多孔结构、以及丰富的缺陷和杂原子官能团可以有效促进Na+的传输和储存;2)醚比酯基电解质具有更快的Na+储存动力学——低Rct、大DNa+和高电容型比容量贡献;3CMFO负极结构与醚基电解质具有协同作用,有利于提高SIB的整体性能。


 6在基于 DEGDME 的电解液中进行的 NVP//CMFO SIB 全电池测试;NVP//CMFO 的电流密度和容量仅基于阳极质量。(a) 示意图。(b) 0.2 mV s-1 时的 CV 曲线。(c) 不同电流密度下的充放电曲线。(d) 5 A g-1 时的循环性能;插图显示 NVP//CMFO SIB 全电池可点亮 LED 灯(工作电压:3.0 V)。(e) 不同全电池的 Ragone 图比较。


  文章链接

  Biomimetic mineralization synergistic combustion activation to construct honeycomb porous carbon anode for sodium-ion batteries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008622324008212



  王延青特聘研究员简介四川大学特聘研究员,四川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特聘专家,国家制革技术研究推广中心特聘专家,四川省专家服务团专家,日本政府高端引进外国人(日本高度人才1号)。入选四川大学双百人才工程计划(2019-2023),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外国人特别研究员(2015-2017)。2019年加入四川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高材系独立开展研究工作,成立先进碳与能源材料应用研究室。主要从事超长碳纳米管的单分散原理、碳基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其在能源、环境相关领域的应用研究,主要包括:超长碳纳米管在非/弱极性有机体系的分散研究、新型高倍率快充锂电池导电剂、低温锂电池负极、钠电池硬碳负极、电磁屏蔽/吸波材料、超级电容器、碳基导热/散热材料、柔性显示材料、先进高分子功能材料等,在Advanced ScienceCarbon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SmallJ Mater Chem AEnergy Storage Materials等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研究成果获得了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中国专利优秀奖、山东省专利奖、四川省特聘专家、四川省“天府峨眉计划”创业领军人才、JSPS外国青年学者研究奖励、北海道大学私费外国人留学生特待制度、四川大学优秀科技人才奖、盐都特聘专家等。


  课题组主页:https://www.x-mol.com/groups/wangyanqing

版权与免责声明:中国聚合物网原创文章。刊物或媒体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xu)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