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传统的逐层式打印方式,体积增材制造(Volumetric Additive Manufacturing,VAM)可以通过旋转投影动态变化的光图案从而实现三维物体的快速光聚合。然而,(生物)墨水的缺乏是限制VAM在生物医学领域应用的瓶颈问题。
为解决上述瓶颈,哈佛医学院Y. Shrike Zhang教授团队开发了未改性的纯丝蛋白(包括丝胶蛋白(silk sericin,SS)和丝素蛋白(silk fibroin,SF))(生物)墨水用于VAM(生物)打印。通过后处理的方法,VAM打印的SS结构展示了可逆的且可重复的收缩、膨胀或形状记忆的特性;而VAM打印的SF结构则表现出可大范围调控的机械性能特性,机械强度范围可从几百Pa调控至几百MPa。这两种纯丝蛋白(生物)墨水都展现了良好的细胞相容性。这项研究工作扩展了VAM的(生物)墨水库,进一步拓宽了其生物医学应用范围。
SS和SF(生物)墨水在低浓度下展现优异的VAM打印性能
研究人员从天然的蚕丝纤维中分别提取了SS和SS两种成分,并利用SS和SF分子侧链上的络氨酸基团能与RU/SPS光引发剂复合物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光聚合反应机理,分别制备了SS和SF两种(生物)墨水(图1)。在接下来的打印性测试中,研究人员发现SS和SF都可以在低浓度下(2.5%)实现快速VAM打印,并展现出打印多种复杂结构的优良打印性能(图2)。
图2 SS和SF(生物)墨水VAM打印性测试
VAM打印SS结构的分辨率可达50 μm
随后,在VAM打印分辨率测试中,研究人员利用VAM分别打印了多种具有细微结构特征的实心和空心结构(图3)。发现VAM打印SS结构的最小分辨率可以达到45.9 μm,而VAM打印SF结构的最小分辨率是57 μm。VAM打印分辨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结构,光强,时间和(生物)墨水种类和浓度等,其中,入射光的穿透深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而高浓度Ru引发剂会显著降低入射光的穿透深度,从而降低VAM打印分辨率。
图3 VAM打印SS和SF结构的分辨率测试
VAM打印的SS和SF结构表现出可调控的机械性能特性
通过后处理的方法,VAM打印的SS结构展示了可逆的且可重复的收缩、膨胀或形状记忆的特性;而VAM打印的SF结构则表现出可大范围调控的机械性能特性,机械强度(压缩模量)范围可从几百Pa调控至几百MPa,主要原因是通过后处理后,SF内部双交联网络(络氨酸双键和beta折叠)的形成(图4)。
图4 VAM打印SS和SF结构的理化性能表征
SS和SF生物墨水都具展现了良好的细胞相容性
进一步,研究人员测试了SS和SF的VAM生物打印性和细胞兼容性。发现在一定的细胞密度内,活细胞的加入并不会显著影响SS和SF的打印性。另外,VAM生物打印的SS和SF结构中,包裹的细胞在14天的体外培养中都保持了较高的存活率和细胞代谢活力(图5)。在VAM生物打印的SS结构中,C2C12细胞展现出了比在SF结构中更明显的展开行为。
图5 VAM生物打印SS和SF细胞兼容性测试
VAM生物打印SF骨螺钉概念应用
最后,研究人员展示了VAM生物打印SF骨螺钉的概念应用前景(图6)。首先利用VAM生物打印了SF骨螺钉,再将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孵育在SF骨螺钉表面,在后续的体外培养中,MSCs能够较好的粘附在SF骨螺钉表面并快速增殖,并且在14天的体外培养期间持续表达成骨相关基因,证明其能在SF骨螺钉表面维持高水平的细胞分化活力。另外,通过后处理方法使SF骨螺钉形成双交联网络,大幅提高其机械强度,并在体外猪骨植入实验中验证了其可以作为可植入医疗器件的可行性。
图6 VAM生物打印SF骨螺钉应用展示
总结:研究人员成功开发了天然、未改性的SS和SF(生物)墨水用于VAM(生物)3D打印,这两种(生物)墨水在低浓度(2.5%)下都展现出能够打印复杂结构的优异打印性能。其中,SS打印物的收缩和再膨胀特性是可逆的,表明其在形状记忆材料、4D印刷、软机器人和药物输送等领域的应用具有一定的潜力。通过进一步的后处理引发双交联网络结构,VAM打印的SF无细胞结构的压缩模量可从几百Pa调控至约250 MPa。更重要的是,SS和SF均表现出了良好的细胞相容性。这项工作丰富了VAM的(生物)墨水库。
原文地址: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3-35807-7
谢茂彬 教授简介
谢茂彬,博士,博士生导师,广州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6年博士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2019-2021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长期从事3D生物打印和生物材料领域研究。发表学术论文33篇,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Nature Communications、STAR Protoco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Biomaterials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5件,其中PCT专利2件,已授权6件。目前是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会员、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医用材料与临床应用分会委员。同时担任Advanced Science、ACS Nano、Small、Applied Materials Today、Nanoscale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审稿人。
- 苏大李刚、中山大六院黄丹丹/郅敏 IJBM:丝素蛋白搭载CUR/5-ASA双药肛瘘支架 2024-11-05
- 东华大学朱美芳院士/潘绍武研究员 Adv. Funct. Mater.:原位成型生物电极实现高度共形、稳定的电生理信号界面 2024-04-30
- 重庆大学蔡开勇/冯茜团队 ACS Nano:基于自编织技术制备的GSH响应性和H?S自生成纳米笼用于优化肿瘤免疫治疗 2024-04-04
- 深圳大学微流控与软物质课题组 AFM:多材料DLP生物打印构建具有可灌注网络的多组分异质水凝胶 2024-04-17
- 广东医大赵名艳、暨大刘明贤 Compos. Sci. Technol.:3D打印构建海藻酸钠/埃洛石复合陶瓷支架用于骨再生 2024-03-11
- 哈佛医学院Y. Shrike Zhang教授课题组 Adv. Mater.: 脱细胞基质生物墨水的快速体积生物打印 2024-01-25
- 东华大学洪枫教授团队 IJBM:可用于血液透析的细菌纳米纤维素平板膜 2024-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