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科技投入:反思仍在继续
2009-03-17  来源:科学网
关键词:科研经费
    每到课题申请的月份,科研人员不得不放下手中的研究工作,大量填写课题申请报告,奔波于经费发放部门之间。
    在外界看来,这似乎是中国科技界的一种普遍现象:每年国家对科技的投入不断增加,但科研人员还是难于专心研究,而是多申请项目多拿科研经费。
    “从科研经费中提成发放劳务费不假,但为什么费了那么大的精力去做这件事,可大部分科研人员收入仍不高、生活状态不甚理想,这其中的深层次原因恰恰在于资源配置的不合理,以及其导致的有限资源恶性竞争的不良环境。”说到经费问题,中科院政策所研究员李真真无奈地对《科学时报》记者说。
    不只是李真真,多位一线科研人员在不同场合纷纷表示:“身上背负的担子太重了。”他们呼吁:给科研人员多一些稳定支持,让他们集中精力去作研究,不要再整天忙着去申请项目。
 
从差额拨款说起
    所谓差额拨款,是指国家财政只拨付给事业单位一部分经费,单位不同比例不同,大致上达到人员基本工资的60%或70%。目前,大部分科研院所都属于这一类型,高校则属于全额拨款。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提出科技对经济的贡献不够,将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概念引入科技界,国立科研院所由全额拨款改为差额拨款,鼓励竞争,允许研究所搞创收,弥补差额拨款带来的经费不足。
    在高校,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虽然是财政全额拨款,但只保证高校的教学部分,科研层面同样需要去争项目。
    为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解决科研人员工资偏低的问题,国家有关部门曾出台一些规定,允许按一定比例从科研经费中提取少量部分发给科研人员。这部分提成,在当时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
    这个政策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一直执行到2005年左右。
    “这一政策的制定,使得科研院所必须要开始自己挣出不足的部分。而正是这项政策,使绝大多数单位在使用科研经费时,存在不同程度的违规现象。”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科院研究所所长表示。
 
经费“黑洞”
    实际上,随着科研院所离退休人员的增加和进一步改革,经费不足的“黑洞”正在逐步扩大。
    以目前国家科研机构实行的三元结构工资制为例,即基本工资、岗位津贴和绩效奖励。差额拨款支付的70%基本工资,只占到人员支出中很少一部分,科研人员要拿到岗位津贴和绩效奖励,必须自己挣。
    更为紧迫的是,科研院所拿到的财政差额拨款,不但要支付行政、科研的正常运转,还要发放越来越多的离退休人员工资。
    “发放离退休人员工资的资金缺口就上百万元,一线的科研人员不但要养活自己,还要养活研究生和离退休的人员,我看到很多青年科学家身上的压力太大了,从来没有休息时间。”一位资深院士这样表示。
    从2006年左右开始,这一状况有了明显的加剧,原因在于国家纵向课题经费管理制度的改变。国家规定,纵向课题不允许再从经费中支付人员工资,不允许有结余,不允许超比例地使用经费。这让每个课题组长、每个科研人员身上的压力顿时更大了。
    当时,社会上的一种舆论改变了纵向课题经费管理制度:个别科研人员利用自身优势,大肆提取项目劳务费,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坏的影响。为了避免今后再出现这种现象,只有改变制度。
    “这就让研究院所更加头疼了,因为没有配套措施的出台,一时间减少的那部分劳务费提成,只能靠多申请课题来弥补。”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研究所所长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一个副高职称的科研人员一年的支出成本在十几万元左右,一个基金项目一年也就是10万元左右,还养活不了一个人……”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chen)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