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疾病已成为现代社会最普遍的健康问题之一,预计该领域的市值接近10亿美元。吞咽式微胶囊电子器件对人体组织损伤小,通过胃肠道可更加接近主要器官组织,实现对多种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的监测,并作为有效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如图1所示)。由于传统的吞咽式微胶囊电子器件大多由无机材料制备,再用刚性不可降解聚合物封装,该器件在消化道中的滞留时间较长,增加了肠胃蠕动紊乱的风险。为降低该潜在风险,出现了一类完全可食用、有营养微胶囊电子器件。
图1. 可食用、有营养电子器件的组成及其在胃肠道中的诊断及治疗应用
该综述定义了完全可食用、有营养电子器件概念,并对其制备可行性和关键技术问题进行全面论述,此外预测材料溶解速率的理论和实验模型、器件制备方法、器件结构和应用情况。从现有研究报道看,虽然目前出现了功能单一的完全可食用和有营养电子器件,但是完全可食用、有营养、小型化、性能稳定的多功能电子器件的制造难度仍然很大(图2);制备食用电子器件的基材的毒性是可控的;微胶囊器件的使用寿命可采用理论模型和经验模型进行预测,且可通过集成方法实现调控(图3)。
图2. 可食用有营养电子器件用天然衍生物的来源、晶体和分子结构
图3. 可食用有营养电子器件制备及封装策略
论文还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认为:(1)未来多种新型食用材料、集成策略、先进的生物传感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将被广泛应用于(图4、图5);(2)更真实的胃肠道模拟器将被广泛应用于快速评估可食用、有营养电子器件的降解过程;(3)可食用、有营养电子器件的伦理和法律问题将会引起更多关注。
图4. 可食用有营养传感器的结构与机理
图5. 可食用有营养器件的设计、器件实物和应用
该论文以“Edible and Nutritive Electronics: Materials, Fabrications, Components and Applications”为题目,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 Technologies期刊。五邑大学巫莹柱副教授(共同通讯作者)和叶冬冬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姜汉卿教授为另一共同通讯作者,其他作者包括巫莹柱副教授课题组硕士生单颖法、何硕海、苏子越、梁家豪、郑金仁,杨子航,以及姜汉卿教授课题组杨浩凯和许雯雯博士。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admt.202000100
主要作者简介
巫莹柱,五邑大学 纺织材料与工程学院,副教授,2014年获得中山大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包括分子印迹聚合物、柔性电子智能纺织品、生物可吸收器件和微纳压印加工。
姜汉卿,亚利桑那州立大学 物质、运输和能源工程学院,教授。2001年获得清华大学固体力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包括新型电子器件及其力学,如可拉伸电子器件和可食用电子器件,以及储能器件和机械超材料。
- 四川大学李旭东/易增 Chem. Eng. J.:可食用超小多酚纳米酶口服治疗酒精导致的急性胃炎 2024-10-27
- 北林彭锋教授团队 Adv. Mater.:基于可食用魔芋多糖制备3D打印室温磷光材料 2024-04-26
- 新加坡国立大学黄德建教授团队 AM:用细胞培养的猪肉片 - 可食用微米级“猪栏”的3D打印制造与人造肉培养技术 2022-10-30
- 上海理工王世革/李贵生、港大徐立之 ACS Nano 综述:基于静电纺纳米纤维的柔性电子器件研究进展 2024-11-09
- 电子科大林媛、姚光 npj Flex. Electron./The Innovation:柔性诊疗电子器件进展 2024-10-10
- 北航常凌乾等《Adv. Mater.》:表贴式生物电子支架 - 增强大创口愈合空间均匀度 2024-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