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利用壳聚糖在水体铅污染净化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2016-10-27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重金属铅是一种具有神经毒性的金属元素,可以通过皮肤、消化道及呼吸道渠道进入人体内与多种器官亲和,从而对人体产生毒性效应,甚至产生致畸、致癌、致突变效应,被列为五大重金属污染物之首。日前,中科院东北地理所于洪文、王娜娜等研究人员在水体铅污染净化研究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发布于《工业与工程化学研究》。
研究表明,铅对水生生物的安全浓度为0.16mg/L,自来水中可接受的铅最大浓度仅为0.05mg/L。因此,如何高效去除水体中的铅,降低水体铅污染程度显得尤为重要。中科院东北地理所的科研人员,利用天然高分子材料-壳聚糖,通过一种简单、绿色的方法成功开发制备了具有海绵结构的黄原酸化硫脲壳聚糖吸附材料,并在污染水体铅的吸附净化研究中取得成功。
研究表明,该材料对铅离子具有优秀的选择性吸附能力,饱和吸附量可达到188.04mg/g,对于浓度在200ppm以内的含铅废水,其对铅离子的去除率在1小时以内可达到90%以上。此外,由于该材料呈三维的立体结构,极易实现其与废水的快速分离,同时还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可实际应用于固定床等水体污染吸附净化反应装置。 该成果目前已经申请了发明专利。
原文链接:http://pubs.acs.org/doi/abs/10.1021/acs.iecr.6b00694

研究表明,该材料对铅离子具有优秀的选择性吸附能力,饱和吸附量可达到188.04mg/g,对于浓度在200ppm以内的含铅废水,其对铅离子的去除率在1小时以内可达到90%以上。此外,由于该材料呈三维的立体结构,极易实现其与废水的快速分离,同时还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可实际应用于固定床等水体污染吸附净化反应装置。 该成果目前已经申请了发明专利。
原文链接:http://pubs.acs.org/doi/abs/10.1021/acs.iecr.6b00694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xu)
相关新闻
- 南华大学刘阳团队 IJBM:一种单宁酸交联的基于苯硼酸改性羧甲基壳聚糖的多功能水凝胶 2025-02-23
- 广西大学林宝凤教授团队 IJBM: 铜氨纤维的新应用 - 原位合成 HKUST-1构建壳聚糖季铵盐活性包装膜 2025-02-20
- 苏州大学冯良珠/刘庄教授 Adv. Mater.:构建具有DNA捕获功能的特洛伊木马样锰-壳聚糖微粒用于增效放射免疫联合治疗研究 2025-02-19
- 宾夕法尼亚大学杨澍教授团队 Sci. Adv.:液晶弹性体/锆钛酸铅柔性热释电能量收集器 2025-02-17
- 香港城市大学胡金莲教授团队《ACS Nano》: 钙钛矿纳米晶诱导的核壳无机有机纳米纤维用于高效能量收集和自供电监测 2024-03-26
- 浙江大学周民团队 Nano Today:微藻口服水凝胶协同治疗铅中毒相关疾病 2023-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