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发展历史 >> 高分子化学

  国际上,早在1833年,就有人提出了polymer一词,泛指“同一种原子具有同一比例,而分子量不同的一类化合物”,然而真正的高分子化学研究则出现于19世纪后半叶。当时的研究特点是利用有机化学反应对天然高分子进行改性或合成可作为材料使用的新化合物,但并未认识到这些可做材料使用的化合物是“高分子”。这一时期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为:1855年,英国出现了硝化纤维素酯及赛璐珞,硝基漆的使用;1872年法国出现了酚醛树脂的合成及电木的应用;1912年法国出现了异戊二烯在加压情况下的本体聚合研究和以蛋清,淀粉,明胶为悬浮剂的悬浮聚合研究。

  在20世纪20至30年代,人们对这些“可做材料使用的化合物”,逐渐认识到它是一类分子量很高的“高分子”。由于认识概念上的突破,促进了“高分子化学”学科的形成和以后的蓬勃发展。从1920年至1960年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工作是:1920年Staudinger(德国)发表了“聚合反应”的论文,奠定了“高分子”及“聚合”的概念,至此,“高分子化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形成;1927年美国出现了缩聚反应研究及聚酯,聚酰胺(尼龙66)的合成;1930年出现了自由基链式聚合反应研究,在此前后分别出现了聚苯乙烯,聚醋酸乙烯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氯乙烯,高压法合成的聚乙烯等聚合物;1930年出现了二烯类乳液聚合的专利;1932年苏联出现用金属钠引发丁二烯聚合,合成丁钠橡胶技术,但直至1948年才出现“阴离子聚合的概念”;1937年出现阳离子聚合合成丁基橡胶的工作;1954年Natta(意大利)在Ziegler(德国)常压合成聚乙烯工作的基础上,在常压实现了聚丙烯的合成,后来又常压合成了聚α-丁烯,聚苯乙烯,并提出了配位聚合机理。

  20世纪60年代以后,“高分子化学”研究的基本布局已经形成,以后的工作是在此基础上基础研究的深入和进一步拓展,以及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探索更多有用的新高分子化合物。代表性的工作是:1961年美国出现聚酰亚胺高分子及一些芳杂环聚合物;1972年美国出现了芳族聚酰胺及液晶纺丝技术(B纤维,Kevlar纤维);1971年白川英树(日本)在美国合成出导电聚乙炔;1983年美国出现“基团转移聚合(GTP)”研究;1989年美国出现“开环移位聚合”(歧化聚合)(ROMP)研究;1995年中国学者王锦山在美国发表了“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的研究工作。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机化学家Lehn等人提出以分子间弱相互作用来组装“超分子聚集体”的研究思路,为高分子化学的发展展现了另一个宽广的研究领域。

  我国的“高分子化学”研究起步于5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于1950年开始了合成橡胶和纤维素化学的研究工作;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王葆仁等于1952年开展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和己-内酰胺开环聚合合成尼龙 6的工作(后于1956年迁京,成为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的一部分);1954年冯新德先生在北京大学开设了高分子化学专业;何炳林先生于1956年在南开大学开始了离子交换树脂的研究。,1954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高分子学术会议。

撰稿  胡汉杰

主要参考文献:
1。《高分子化学》 周其凤 胡汉杰 主编  2001年出版
2。《高分子科学技术发展简史》 钱保功 王洛礼 王霞瑜 编著 1994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