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分子工程
  “高分子工程”的研究包含两个部分,即“高分子成型”和“聚合反应工程”。“高分子成型”研究在外场、外力(温度,超声波场,剪切力,振动力,张力,压力等)作用下,高分子的链运动,相态及结构的变化规律和控制条件,从而发展聚合物成型的新方法和新技术;“聚合反应工程”研究高分子化合物工业规模合成中的尺度效应及工艺特点,从而发展工业合成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流程。在实际的“高分子工程”研究中,“高分子成型”研究占据了本学科领域中的绝大部分的研究工作。“高分子工程”是“高分子科学”基础研究的三个分支学科之一。

  国际上首次出现的高分子成型加工工作,是1844年Goodyear(美国)的天然橡胶加工技术,之后随着高分子材料应用的日趋普遍,陆续出现了用于橡胶加工的素炼机,密炼机等,用于塑料加工的挤出机,注塑机,模压设备等,和用于纤维成型的各种成纤工艺。这一时期的高分子成型工作,仅是高分子产品的制作,并未涉及基础性学术问题。“高分子成型”学科的形成约在20世纪60年代末,这时的高分子成型研究,已注意到成型条件对聚合物结构变化的影响,并寻找适宜条件,建立最佳成型工艺。“聚合反应工程”的发展是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大品种高分子聚合物的工业制备技术的发展而形成的。

  我国的“高分子成型”研究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末,“高分子成型”学科内涵的形成约在80年代末。我国“聚合反应工程”的研究实际上是伴随50年代后陆续引进的国外聚合物制备工艺和设备而开始的。目前我国在“高分子工程”领域的研究队伍,相比“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的研究队伍,人数较少,主要集中在四川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浙江大学,东华大学等单位。我国在“高分子成型”研究领域做出的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工作是:聚合物加工过程中的力化学研究;电磁动态聚合物成型设备研究等工作。在“高分子工程”领域造就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有徐禧,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毛炳权,徐端夫,袁晴棠,曹湘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