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牵梦萦:还多年的心愿
蒲慕明是美籍华裔科学家,但他却有一颗纯正的中国心。这位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的首任和现任所长,多年来一直兢兢业业、孜孜以求,对中国科学的发展,做了最真诚、最实质、也是最为具体的工作。
大陆出生,台湾长大,美国留学,又回到中国来,这是蒲慕明的特殊经历,他不管在什么地方,始终对中华民族的状况深深关切,而且如果能够做一点事情就尽量去做,在两岸三地用自己力量促进交流,加深彼此的理解。
“打从年轻时代起,我就有比较关心社会的倾向。我走到今天的这一步,也是自然而然的。”蒲慕明说。
蒲慕明1948年在南京出生。还在襁褓之中,他便随父母远渡台湾。
蒲慕明的父亲蒲良梢先生,1938年毕业于上海交大,是机械系航空工程组的第一届毕业生。那一届的毕业生全部投笔从戎,加入抗战成为空军后勤人员。后来国民党政府要造飞机,蒲良梢不久便被派往美国,学习螺旋桨发动机制造技术,他学成回国之后,成为南京发动机制造厂的第一批技术人员。
1949年,母亲带着蒲慕明和他的姐姐,从南京的下关乘船到武汉,然后到了广州,再从广州坐船到台湾。当时被母亲抱在怀中的蒲慕明还没有记忆。但蒲慕明在后来知道,中国航空工业的先驱们大多都是父亲的同学,而父亲的毕生志愿,就是想制造出一架中国自己的飞机。
蒲良梢先生60多岁时,任台湾航空工业发展中心主任,终于造出了“经国号”飞机。蒲良梢先生退休之后,在其事业的最后10年里再创辉煌,在逢甲大学创办了台湾最好的航空工程系。“父亲的人生经历对我的影响很大,他的一些好朋友都成为我的师长。”蒲慕明对本报记者回忆。
蒲慕明家中的墙上挂着一幅诗作:“忘却离乡今几年,水隔青山天外天,旧时欢笑浑为梦,新来思绪总难眠。海外飞传无限意,天涯相赠有诗篇,相知一世知何事,长留肝胆照人间。”这是蒲慕明的父亲与其同学、曾任铁道部总工程师的邹孝标的唱和之作。父亲作诗,由邹孝标书写,时空阻隔不了父辈归根的心愿。
1999年回到中国大陆, 年逾50岁的蒲慕明已经是世界知名科学家,他最重要的是还一个心愿。
因为蒲慕明决定到上海工作的缘故,蒲慕明的父亲也希望来上海常住,不幸的是,2000年的冬天老人家从浦东机场到市区路上遭到车祸,他所乘坐的出租车被一辆环保卡车冲撞,造成头部、肺部、眼睛多处挫伤,在医院住了两个多月。因为这次车祸,此后老人家一直伴有失眠、哮喘、失明、行动不便等,身体就此每况愈下。
蒲慕明父亲遭受的车祸,其实是开卡车的那位肇事环保工人的全责。
但老人家在住院治疗期间,当工人带着一串香蕉去看望他,老人家自己反而过意不去。因为手头没有现金支付,老人家就向来探视的王燕借了50元钱,感叹地对王燕说:这位工人给我送来了香蕉,冬天里的香蕉很贵,他的妻子已经下岗,小孩还在上学,他的家很穷困、真是很不容易呐!等那位工人下次再来医院看望,老人家当即就给了这位工人50元作为补偿。后来,老人家又给了那位工人100元钱。
2007年12月5日,接到父亲不幸在美国去世的噩秏,红着两眼的蒲慕明早上一走进办公室,就对王燕哽咽地说:我的父亲已过世了。王燕说:那您就赶紧回家料理丧事吧。蒲慕明却说:不用了,即便是我现在就回去,也已经见不到他的最后一面,还是把我在上海的工作忙完再说吧!
一个小时之后,处理好当日电子邮件的蒲慕明从办公室出来,又郑重其事地对王燕说:父亲逝世纯属我的私事,请你不要告诉任何人,更不要影响研究所的正常工作。
但是蒲慕明内心一直存有遗憾:当父亲去世时,自己不能守候陪伴在身边,给父亲以些许的慰藉。蒲慕明只记得自己小时候,有一次父亲送他去上学,而后在霞光中匆匆离去的背影。那正像是自己少时熟读过的、朱自清先生写他父亲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