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讯 >> 涂料与油墨 >> 人物访谈 >> 正文
中国涂料人物志——仇启明
2009-7-21 来源:作者:黄少东
关键词:仇启明 嘉宝莉 中国涂料人物志

    四、简单制胜

    他认为简单而深刻才是成功企业的成功方式,因为一些看起来很基本很简单的事情,其实并不容易做到,就像在公共汽车上给老弱病残者让位一样,不是不能,而是不为。企业也是一样。企业的品质好,产品才会好,服务才会好,合作起来才容易,才会取得用户对产品的忠诚度。
    中国市场已经从双轨制经济发展到市场经济、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开始进入依靠核心竞争力的较量时代。但如果说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秘密武器,那么仇生认为他还没有掌握。他的观点是,价格和服务只是影响市场的传统方法,嘉宝莉的核心竞争力是十年如一日追求绿色产品,并希望有朝一日全国消费者形成一个概念——如果要追求产品的绿色与环保,首选应是嘉宝莉。在谈到嘉宝莉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最成功的心得时,他也曾说,“嘉宝莉刚起步的时候,行业还比较混乱。虽然当时是卖方市场,但这并不能成为忽视产品质量的理由,我们坚持走环保涂料的自主研发之路,因而产品质量更应可靠,因为商业信誉才是企业的金字招牌。”

    五、乱就是机会

    仇生说在澳洲和美国,涂料市场非常规范,牌子不多,市场已经被瓜分完毕。销售渠道上,超级市场拿走了普通市民,专卖店拿走了涂装公司。生意简单而又集中,知名品牌不但质量好,也很廉价。是中国涂料市场现在的特点,仍然是纷乱,但就是因为乱,才有机会。如果像美国和澳洲那样,不要说想做油漆销售的老板,就是找份卖油漆的工作也不容易。更可怕的是,这种规范是社会自然形成的消费习惯,根本不给人任何侥幸的机会。
    诚然,中国市场由于地域跨度大、经济发展不均衡和城乡格局、区域与文化格局,不难发现它由太多的层级组成,需求的差异与多样性异常复杂。

    六、以人为本

    他认为,首先老板的心态要开放。嘉宝莉管理的严密程度,比不上许多企业。但是员工却“无须扬鞭自奋蹄”,因为他们知道老板允许他们犯错误。其次,部门界限要开放。嘉宝莉的责任划分有一些模糊地带,按照许多管理学说,应该尽量消灭这些模糊地带,而仇生主张适当保留,并经过所谓精神的打造,形成“有三不管地带,没有三不管现象”的良好局面。他说,作为老板,你既要适当放松管控,又要达到经营目标,有较高难度,这对老板的个人修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人为本”的提法很普遍,也有许多所谓经典案例。仇生的观点是——人本管理的前提是“理解人”,或者叫“识人之明”。没有这一条,仅仅提高员工生活和工作的条件是不够的。而一旦真正具有了这种能力,其他也就都迎刃而解了。这有点像毛主席所说的:调查研究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像一朝分娩。

    七、挑战自己

    仇生认为主要竞争来自国际性的大品牌,这也是本土品牌中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所共同面对的形势。但最让他关注的其实是自身的问题,他认为最大的挑战来自于自己,最根本也最有效的应对之策就是踏实做消费者喜欢企业做的事情。
    尽管国际巨头曾频频向嘉宝莉抛出过绣球,但他似乎还没有真正动心,或者说不甘心轻易被收购。虽然他曾表示,嘉宝莉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与国际巨头的深入交流合作;但他也曾表态,希望嘉宝莉凭借环保涂料取得在中国涂料市场发展的先机,以水性木器漆为突破点反击外资。在今年初,他宣布了“以铁阵进入”的新观点。他指出,世界历史上评价最高的铁阵是古希腊的“斯巴达方阵”,而现在的嘉宝莉就需要打造无数为战而生的“斯巴达方阵”团队。

第三集、教父后

    对于任何一个创业者来讲,企业成长的过程莫过于立足期、发展期、成熟期三个阶段。而对于一个处于发展期的发展型企业来讲,发展程度的好坏、速度的快慢,都取决于企业领导者的管理、战略及企业的特质。不知道仇生对其企业的管理、战略及所谓特质究竟是怎么认识的。
    有一点可以确认的是,任何企业和个人都会存在问题。并且面临的往往是很多“结构不清,目标不明,甚至是问题的本身就是问题”的“软问题”。我们作为个人也都有这样的体验,如感觉到不舒服,但又不知道到底是哪出了问题。这在医学上被称为“亚健康”,很难定义出具体是什么病。为解决这些“软问题”,仇生的企业在近些年来也开始在思索和求变,诸如内部新生代力量的崛起、公司政治与官僚主义的调控、破常规由外部引进市场型中高级管理人才、人力资源及考核体系的建设,以及寻求外脑(如翰威特与锡恩)的帮忙等。但哪怕即使是自以为“专业的”企业医生,也并不能让他自己更不用说让他的客户对疾病产生免疫力。
    当然,理论和实践毕竟是两回事,做个口头理论或评论者还是相对容易的。因此,本着“一个不能接受批评的人,人格不会走向完美;一个不能接受负面意见的企业,不足以称道”的原则,我们不妨就仇生及其企业的“很难定义出具体是什么问题”的问题来进行一下简要分析。

    一、被神化的魅力

    中国人喜欢谈政治,但又很忌讳去谈领导人的政治公关,似乎一讲公关就是虚伪,因此冒犯了领导的人格。我们喜欢说的是人格魅力,一种玄而又玄、无法界定清楚的特殊天赋,或者说是因某种人格而产生的力量。但领导也是真人,我们为什么就只说他有人格魅力?其实,这只是为了得到“原来他是个天生领袖”的认识。因为在历史与文化上,我们树立了太多的所谓人格魅力的典范,这已经成为我们自己的一种愿望和投射——对领袖产生了某种依赖。
    仇生的人格魅力在整个行业自然是了得,在其企业内则更是不得了的。但一出出源自人格魅力的好戏代替不了制度,世上真有所谓具备人格魅力这样的人物,自然不坏,但如果个人的人格魅力不能上升到制度机制的层面,那么这样的魅力注定是悲哀的,注定将成为绝唱。如电影《教父》里的迈克一样,人格魅力再强,终究提心吊胆的过日子,终究上不了岸,费尽全部心血仍无法挣脱原有教父模式的结局。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蓝剑)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下页 末页
查看评论】【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