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讯 >> 王佛松:为梦想奋斗的化学家
王佛松:为梦想奋斗的化学家
2008-4-28 来源:光明网
关键词:王佛松 高分子化学家 中国科学院 研究员 院士

从武汉到列宁格勒
  王佛松常说:“是祖国培育了我们,在这块温暖的土地上,我们才大有作为。”对党和国家的热爱、感激之情使人不由得想起了艾青“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诗性情怀。1951年考进武汉大学到1955年毕业,四年中他刻苦学习,在专业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时流行念工科,很多人不看好理科。但王佛松对专业的选择从来不犹豫。学校里伙食很好,每顿都是四菜一汤,“那时候感觉新社会真好啊!粉蒸肉、排骨、江米丸子,木须肉啦,这些都是以前从来没有吃过的”。幸福的感叹之后,王佛松非常幽默地来了一句:“我一下子思想进步非常快,心情也非常好。入学半年就入团了,是当时那一批学生中最早的一个,呵呵。”
  尽管如此,家境贫寒的王佛松大学生活仍是很清苦,每月就靠一元钱的助学金生活,四年中从没买过鞋和袜子。夏天时光脚丫子,其他的季节穿的始终是当年摆地摊时买的那双回力牌解放鞋。洗衣服没有肥皂,爱干净的王佛松就用水泡上一两天再搓洗。王佛松回忆说,像现在大家穿的这种内衣我当时是没有的,直到留苏时才开始买内衣。“当时学风好,不像现在不少人一切往钱看。没有党的培养,我根本念不了大学。如果不是同学们的帮助,我也没有今天。”物质匮乏的年代生活固然艰苦,可是那一代人在精神上却是富有的,他们宁可什么都没有,但唯一不能缺少的就是信念。就是凭着这种顽强、执着的信念,王佛松严格要求自己,成为武大化学系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深得老师尤其是系主任叶峤和著名化学家张资珙先生的赏识和厚爱。而老师们的指导和浸润使他在学识和思想方面受益匪浅。
  就在这时,国家为了适应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决定除了派遣应届高中毕业生赴前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留学之外,从1955年起,大批派遣应届大学毕业生和大学教师赴上述国家读研究生,武汉大学已有留苏研究生的名额。到1955年春,学校公布了留苏候选人名单,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考察和筛选,最终确定化学系6个人参加留苏考试,录取了2人,王佛松就是其中之一。为了准备选拔考试,那期间他连同在武大读书、低他两届的女朋友都没有时间见面。
  在结束了一段时间的俄文学习之后,王佛松于1956年9月赴列宁格勒苏联科学院高分子化合物研究所读研究生,师从著名高分子化学家和合成橡胶专家波•亚•多尔哥普罗斯克院士。读研究生,而且出国了,去的是苏联老大哥的社会主义国家,王佛松说这是他做梦也没想到的第二件事。
  在苏联的三年半时间里,王佛松最大的愿望是用最快的速度学好本领回来报效祖国。为此,他常常是一周才休息半天,平均每天花十五六小时在学习和工作上。好在营养不错,精力跟得上。王佛松在苏联科学院高分子化合物研究所读的专业方向是导师亲自为他选的,在高分子化学领域是一个新的方向。那几年里,他通过对“金属镁有机化合物与过度金属盐类的反应及用镁有机化合物和其络合物引发聚合”的系统研究,得到了具有一定理论指导意义的结论。据此写出的科学论文也成为第一篇有关镁有机化合物直接作用定向聚合催化剂的文献,曾被美国《橡胶化学及工艺》由俄文转译成英文发表。王佛松的这一研究成果得到了导师的高度赞誉,推荐他到苏联和国际学术报告会上作报告,他是第一个中国留苏学生在前苏联门捷列也夫化学大会上作报告的人。
  这位普通的中国留学生,再次以他顽强的毅力和意志,以他刻苦的钻研精神和优异的学习成绩,赢得了异国导师的赞许。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chen)
查看评论】【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