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讯 >> 王佛松:为梦想奋斗的化学家
王佛松:为梦想奋斗的化学家
2008-4-28 来源:光明网
关键词:王佛松 高分子化学家 中国科学院 研究员 院士

通往梦想的崎岖之路
  采访过程中,王佛松多次谈到的一句话是:“我最大的梦想就是念书。念初中、高中直到大学,没有想到后来梦想成真。但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是,一个农村孩子,念完大学又能留学,搞研究,一直发展到今天。”在他早年的记忆里,印象最深就是生活的贫困和艰难。进高小,学校离家三华里,为了省饭钱,8岁多的王佛松每天步行往返回家吃饭。那时候父亲还不太老,还可以做点小买卖,生活还撑得过去。但到了初中三年级下学期时,学校搬回到城里,这样一来就得住校,除了学费外还要交伙食费,米是自带,但菜要钱。每星期相当于现在几毛钱的煤炭费和菜费,从初中到高中主要是靠母亲种蔬菜到城里去卖得来的。“每次回家最难受的是找父亲拿煤炭费,有时没有,一早去跟亲戚借。从小就在心理上感到经济上受苦是对一个小孩最大的伤害。”王佛松记得有一次学校组织到邻县的中学进行毕业班交流,需要交钱。知道家里已经拿不出任何钱来,他就和同学一起去找姐姐,想办法弄到一些棉纱代替钱款交了。“这种没有钱的苦处心里真是说不出,下决心无论如何以后要改变现状,不要让父母和自己受苦。”往事不堪回首,王佛松感慨万分。
  但是再穷苦书还是要念下去的。高中最后半年(1950年春天),王佛松家里实在是太困难,根本无力交学杂费了。当父亲对他说别念了时,16岁的他哭了。天无绝人之路,一心要读书的王佛松找到一位老师帮忙代交了学费,并许诺等家里割了水稻时再还。同时,王佛松利用他会吹口琴的一技之长,每周六下午给村小学教音乐课,每月得到30斤大米的报酬。“我在黑板上写好歌单,全校100多学生,我唱一句他们唱一句……”王佛松似乎又回到了那贫苦但充满求学热情的青少年时代。“我唱歌还是可以的。”他笑着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就这样,王佛松通过勤工俭学基本解决了高中后半年的吃饭问题。
  半年后王佛松毕业了,当时考大学不像现在哪个县都能考,王佛松所在的兴宁县没设考试点,只能到汕头、广州、韶关三个考区去考。路费要钱,考上了还得交学费,这是贫困的王家无法承担的。但即便如此,王佛松也没有放弃考大学念头。他永远不会忘记父亲曾教育他要像以前兴宁一中的林校长那样,高中毕业后先教了8年小学再考大学。这样,王佛松下定决心:通过教书筹得学费后再考大学。同学介绍他到他们村里当小学老师,一月120斤大米的薪酬。一切谈妥,聘书都拿到了时,王佛松自己村里的校长辞职,村里人提出让他回来当校长。王佛松退了聘书,意气风发地走马上任了。那一年他还不到17岁。但是由于村里穷,老百姓出不起钱,学校困难非常多。孤立无援之下,这位少年校长不得已只好匆匆卸任了。
  客家人做买卖,远的到南洋,但大都经历悲惨,很多人客死异乡(王佛松的一个叔叔就是死在了马来西亚)。近些的就是到周边的城市去卖家乡的土特产。正好村里有人要到惠州做买卖,父亲让王佛松和他们一起去。借了10万块钱(等于现在的10元),买了两千多支毛笔和几百条裤腰带,和几个老乡一起徒步上路了。到惠州后见报上登载广州干部学校招考的消息,决定去广州报考。王佛松卖了裤腰带,解决了由惠州到广州的一万元的路费,可却由于轮船的晚点,赶到广州时报名已经结束了。好在遇上了一个已经考上大学的同学,借给他70万做生意。王佛松说他终生感激这位同学,后来联系不上他了,想回报都没有了机会,这是他深感遗憾之事。
  无奈之下,王佛松只好去惠阳做小买卖的姐夫那儿。本来他已找到了一个小学教师的职位,但他姐夫告诉他:“教书没有做小买卖好,后者一天至少也可以赚一万元,你可以在我家吃住,不要花钱。这样半年下来,除去零花钱可赚一百万元以上,以后考大学的费用就不成问题了。”这样,王佛松决定留下来摆地摊做小买卖。早上给姐夫全家大小做饭,晚上为全家人做饭和烧洗澡水,白天则摆地摊卖发夹、毛巾、针线等洋杂百货,晚上回来就在鸡舍边铺上木板,权当床来睡。好在生意不错,一天能赚一万元。摆地摊很苦,风吹日晒,地方还不固定。但只要生意一有空闲,他就拿出《范氏大代数》和《朱吴两氏化学》来看,王佛松说,这两本是高中最好的书,他一直随身带着。
  做生意再赚钱,也抵挡不了王佛松心中对读书的渴求和热望,更何况他摆地摊近半年赚来的钱近一半都交给了原来答应他不用交伙食费的姐夫,几乎是白当了半年的“小伙夫”。半年之后,他决定结束摆地摊的生涯,带上平生第一次用自己劳动赚来的少得可怜的钱,毅然踏上回家之路,徒步七天终于回到了阔别半年的家乡。“我必须回去!回去首先就是考学校。”时隔几十年之后,王佛松的语气里仍是充满了坚定。回家后,王佛松仍是当起了小学教师,一面业余自己学习。将《范氏大代数》、《朱吴两氏化学》和谈家桢先生写的生物方面的专门辅导考大学的参考书背得烂熟。
  1951年6月底,王佛松带着教书所得及亲友等的支持和土改时分得的钱约30万,和同学离开家乡去广州考大学。抱着非考上大学不可的决心,报考了所有可以报考的学校。王佛松还记得报考华南文艺学院文学系的作文题目是写“你最喜欢的一本书”的读后感,他写的是保尔•柯察金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王佛松报的第一志愿是武汉大学的化学系(中山大学要交学费,所以没报),其次是农学院的植物保护系。到七月底,高考的结果仍未放榜,可当时的南方大学(叶剑英任校长)的录取通知书已经收到了。加之,其时王佛松囊中已无分文,再等下去连吃饭都成问题。这样,王佛松和同学就进了该校的国际贸易系。但没过多久,武汉大学来了入学通知,那位同学也考上了广西大学的植物保护系。经过一番周折,两个人终于说服了南方大学的指导员对他们放行,七拼八凑了路费各自奔赴理想中的大学去了。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chen)
查看评论】【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