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面部健康状况对于所有年龄段人群都具有重要意义。光动力是一种新兴非侵入性技术,利用光动力效应可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苏业旺研究员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杨亚研究员团队和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李锐教授团队设计并制备了一种新型的光动力可拉伸电子面膜(SEFMPT),它集成了红-蓝-绿三色LED阵列,具备便携、照度均匀和解放双手等优点,实现了皮肤抗衰老、痤疮治疗和皮肤美白等多重功能。该研究为光动力技术和可穿戴电子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思路,研究成果近期以“Stretchable electronic facial masks for photodynamic therapy”为题发表在国际期刊《纳米能源》(Nano Energy)上。
作为一个对人脸进行光动力治疗的平台,SEFMPT(图1)可以集成各类传感器。作为演示,该研究将光动力功能组件(红-蓝-绿LED阵列)加以集成,用于伤口愈合、消炎和皮肤美白。为了使SEFMPT具有较高的力学、热学和电学性能,作者提出一种新颖的分片单面软压(PSSP)封装技术(图2)和一种非常规的加厚多层有机无机复合材料蛇形连线设计(图3)。通过皮肤纤维细胞(HSF)实验验证了SEFMPT的治疗效果(图4),表明SEFMPT在皮肤治疗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该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而且具有良好的产业化应用潜力。
图4. SEFMPT三色光照射对皮肤护理的影响。红光效应:a) MTT法测定HSFs活性;b) HSFs的ERK磷酸化水平;c) HSFs的流式细胞术分析;d)皮肤抓伤后的HSFs迁移。蓝光效应:e-h) 初始菌落数分别为104、105、106和107下的痤疮丙酸杆菌存活率。绿光效应:i) 酶标仪测定的黑色素水平;j) 黑素细胞活力;k) 酪氨酸酶活性。l) 酪氨酸酶的表达。
本文通讯作者苏业旺研究员于2015年从美国西北大学回到中科院力学所任职至今,一直致力于柔性结构与器件力学研究。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和中科院BR计划,担任中科院创新交叉团队负责人(全院每年仅20个团队入选);获得2017年中国力学自然科学二等奖(2/3), 获得2023年度“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称号;在PNAS、JMPS、Adv. Mat.、Nano Energy等高水平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被SCI引用1万余次;撰写英文专著1本,书章2章;申请发明专利30余项,部分专利技术已实现成果转化;研制的柔性传感器应用于火星工程等国家重大需求;主持了来自基金委、中科院、北京市、大型企业等多方面的研究课题,经费充足。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nanoen.2024.109407
- 西安交大郭保林/梁永平团队 AFM:光热/光动力协同抗菌与 pH/葡萄糖双重响应药物递送治疗糖尿病足溃疡 2024-11-21
- 华南理工唐本忠院士团队冯光雪教授/南开丁丹教授 ACS Nano:双模态ROS刺激的一氧化碳释放用于光动力和气体肿瘤的协同治疗 2024-11-05
-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唐本忠院士团队 ACS Nano:基于AIEgen的可见光穿透器用于深层组织感染的光动力治疗 2024-10-21
- 陕科大王学川/王海军/党旭岗 Mater. Horiz.:一种生物质衍生的多功能导电涂料助力可穿戴智能纺织品和皮肤生物电子一体化 2025-02-17
- 加州理工学院高伟教授课题组 Nat. Mater.: 全打印MIP开创可穿戴与植入式双重应用新篇章 2025-02-05
- 苏州大学李刚教授课题组 Compos. Sci. Technol.: 适用于数字医疗中不同微环境的自适应响应能力的柔性应变传感器 2025-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