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西工程大樊威教授/西安交大王淑娟教授 Adv. Mater.:“一纤双色”力致发光纤维问世 - 可穿戴设备迎来“无电发光”新突破
2025-11-21  来源:高分子科技

  近日,西安工程大学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联合研究团队受秋葵横结构启发,成功研制出具有绿橙双色可切换力致发光纤维(GOBSMF)。该纤维无需外接电源,受压时发射橙色光、受拉时发出绿色光,可一体化集成到织物中,为智能可穿戴设备、运动追踪、水下通信等领域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痛点突破:现有可穿戴发光器件的两难困境


  随着可穿戴技术的快速发展,集成于智能纺织品的发光器件需同时满足柔性、高灵敏度、舒适性和快速响应等要求。传统薄膜类发光器件透气差、穿戴不适,而现有力致发光纤维多局限于单一波长发光,无法直观区分不同应力类型,严重限制了其实际应用。


  “如何让发光纤维既具备刚性以响应压力发光,又保持柔性以适应拉伸变形,同时实现不同应力下的双色区分,是行业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研究团队自然界中的秋葵给结构启发——秋葵果实的胎盘、籽、胞腔和果皮构成的分层结构,兼具支撑性与柔韧性,这为纤维结构设计提供了天然模板。


仿生设计:复刻秋葵结构,实现一纤双色


  研究团队精准复刻秋葵的横截面层级结构,打造了三层同轴的GOBSMF纤维:


  • 核心层:以PDMS纱线模拟秋葵的中心胎盘,为纤维提供基础机械支撑;

  • 中间层:将橙色力致发光微珠(OMLM)不连续地附着在PDMS纱线表面,模仿秋葵籽的分布,形成受压发光层,受压时释放橙色光;

  • 外层:采用ZnS:Cu/PDMS/Al?O?复合材料模拟秋葵果皮,作为受拉发光层,拉伸时发出绿色光。


  值得关注的是,中间层微珠间的间隙被外层材料填充,形成类似秋葵胞腔的结构,既固定了微珠,又保障了纤维的整体柔韧性。这种仿生设计让纤维首次实现拉伸发绿光、受压发橙光的双色切换,且在在小于12.7千帕的应力和10%的拉伸应变范围内即能产生明显的发光响应,响应时间低于500毫秒。经过上千次疲劳测试后仍保持稳定性能,并具备优异的耐水性和环境适应性。



1 绿橙双色可切换力致发光纤维(GOBSMF)结构与性能


性能升级:发光强度倍增,耐用性显著增强


  为解决传统力致发光材料发光弱、应力传递效率低的问题,研究团队针对性优化了两层发光材料:


  • 在外层受拉发光材料中加入Al?O?纳米颗粒,不仅提升了应力传递效率,还通过颗粒间碰撞增强发光,使发光强度较传统ZnS/PDMS纤维提升5倍;

  • 在中间层受压发光材料中,通过静电极化将PVDF-HFPα相转为高压电性能的β相,结合ZnS:Mn的压电光子效应,使发光强度提升22倍,压电系数从0.1 pC/N跃升至8.2 pC/N



2 GOBSMF发光强度增强机理



3 GOBSMF双色发光机理及影响因素


  同时,该纤维展现出优异的实用性能:拉伸应变超过80%,强度满足纺织织造需求;经过1600次压缩循环、1000次拉伸循环后仍保持稳定发光;表面接触角达117°,具备疏水特性,浸泡水中7天发光性能无衰减;在不同温度、湿度环境下均能稳定工作,耐磨次数可达5万次。



4 GOBSMF的耐久性


场景落地:从运动追踪到水下通信,应用广泛


  凭借良好的柔性、透气性和集成性,GOBSMF纤维可与商用弹力纱线编织成织物,无缝融入服装、手套等可穿戴产品,解锁多重应用场景:


  • 运动追踪:将发光织物缝制在关节处,可实时可视化人体运动轨迹,夜间登山时能帮助团队清点人员、避免踩踏事故;

  • 水下通信:潜水服搭载该织物后,潜水员可通过肢体运动产生的绿光实现同伴定位,紧急情况下按压发出的橙光可作为求救信号;

  • 战术装备:战术手套集成后,士兵可通过特定手势产生的发光信号传递指令,无需发声即可完成协同,降低被红外探测的风险;

  • 智能交互:发光织物可作为信息面板,通过划痕、按压等动作形成发光轨迹,实现可视化信息传递。



5 GOBSMF的应用展示


结语:仿生高分子材料赋能智能穿戴新未来


  该研究通过仿生设计突破了传统力致发光纤维的性能瓶颈,实现了无电驱动、双色响应、柔性集成的多重优势,为高分子智能材料的研发提供了新思路。研究团队表示,未来将进一步优化纤维的发光效率和规模化制备工艺,推动其在智能服装、人机交互、安全预警、医疗康复、体育科学、等领域的产业化应用。


  该工作以Green-Orange Bi-color Switchable Mechanoluminescent Fiber of Okra-Like Structure for Visual Signaling为题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上。第一作者为西安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刘金霖,共同第一作者为西安工程大学武峥教授和西北工业大学于涛教授通讯作者为西安工程大学樊威教授,共同通讯作者为西安交通大学王淑娟教授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与陕西省高校青年创新团队基金的支持。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02/adma.202515254

版权与免责声明:中国聚合物网原创文章。刊物或媒体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xu)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