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针给药是一种新兴的经皮药物递送手段。南京大学鼓楼医院赵远锦教授团队受到自然界章鱼的吸盘结构、贻贝的黏附原理和多黏菌的竞争生存特点的启发,通过模板复制的方法制备了一种具有干湿黏附性的抗菌微针,并将其用于可穿戴给药。该研究成果以“Bioinspired Adhesive and Antibacterial Microneedles for Versatile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为题发表在Research上(Research,2020, DOI: 10.34133/2020/3672120)。
微针可以在几乎不接触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的情况下穿透皮肤,为药物递送提供了一种无痛、微创、有效的方式。近年来,各种类型的微针被开发出来,例如硅微针、玻璃微针、水凝胶微针等。其中,水凝胶微针因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较高的载药量和持续释药能力而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由于大多数水凝胶微针容易从皮肤上脱落,因此微针的使用高度依赖于医用胶带等辅助用具。这种较差的黏附能力限制了水凝胶微针的许多实际应用,特别是在灵活度高、运动范围大的身体部位如关节的应用。此外,水凝胶微针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增加了其染菌的可能,这不仅给微针的储存和使用带来不便,也增加了皮肤感染的风险。因此,开发具有更好黏附性和更强抗菌能力的水凝胶微针仍然备受期待。
最近,受到自然界中贻贝和章鱼的黏附本领以及多黏芽孢杆菌能分泌抗菌多肽抗菌的启发,赵远锦教授团队将章鱼触手的吸盘微结构引入微针基底,以聚多巴胺凝胶作为基底材料并在微针中掺杂来自于多黏芽孢杆菌的抗菌肽——多粘菌素,开发了一种具有黏附、抗菌能力的多功能柔性微针,如图1所示。得益于其柔性的基底,该微针可以很好地适应皮肤表面;得益于其基底的聚多巴胺凝胶材料和包围着微针针尖的吸盘状微结构,该微针在干湿环境下均可以牢牢黏附在皮肤上,并具有自修复特性。该微针的结构如图2所示。
图1 具有黏附抗菌功能的仿生多功能微针的示意图
图2 仿生微针的表征
此外,由于多粘菌素被装载在微针的针尖和基底中,该微针对革兰氏阴性菌具有光谱的抗菌作用,有利于其保存和使用。为了证明该微针的抗菌特性,团队成员将其和大肠杆菌共培养,发现杀菌效率在90%以上,如图3所示。此外,这种微针的生物安全性也被进一步验证。将载有不同浓度多粘菌素的微针和成纤维细胞共培养,并用MTT测试了培养后细胞的活性,结果显示,和对照组相比,6组实验组细胞的存活率均在85%以上。
图3 仿生微针的抗菌效果和生物安全性
随后,研究团队选择大鼠关节炎模型,对这种微针载体的药物递送能力进行了证明。通过关节制动,建立了具有膝关节炎的大鼠模型。这些大鼠被分为三组,其中两组分别接受空微针和载药微针的治疗,剩余一组不接受任何治疗,作为对照组。结果显示,经载药微针治疗后,大鼠膝关节的肿胀程度、炎症程度都得到很好缓解;组织切片也显示出载药微针治疗后关节切片的潮线更清晰,细胞结构紊乱程度和纤维化程度均降低,如图4所示。这些结果证明了这种微针作为经皮药物递送载体的实际价值。
图4 仿生微针治疗大鼠关节炎的效果图
借助其黏附、抗菌等能力,这种多功能仿生微针得以长时间、可持续地将药物输送到高度灵活的身体部位(关节、手、腿等),在透皮给药装置、可穿戴生物医学系统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论文链接:https://spj.sciencemag.org/research/2020/3672120/
- 燕大焦体峰、秦志辉/UCLA贺曦敏 AFM:高延展性、低滞后、黏附性TA@MXene-复合有机水凝胶应用于高稳定柔性可穿戴传感器 2024-03-28
- 天津大学刘文广教授、天津医院杨强主任医师 AFM:核酸碱基驱动的透明质酸可注射黏附水凝胶增强退变性椎间盘修复 2024-03-13
- 青岛大学马庆明/深圳大学张雅各 ACS AMI:具有高机械坚固性和湿组织黏附性的自凝胶粉用于快速止血和有效伤口愈合 2024-02-06
- 常大王建浩教授、港中大夏江教授 JCR:重组XVII型胶原蛋白微针 →经皮递送抗菌铜-DNA纳米颗粒用于皮肤抗感染修复 2025-01-15
- 西工大李鹏教授/王腾蛟副教授 AFM:硒化氢气体递送抗菌高分子纳米材料 2025-01-03
- 江南大学王平教授课题组 AFM:酶促氧化还原介导构建多模式协同抗菌纺织品 2024-12-31
- 西南交大鲁雄/谢超鸣团队:导电多酚微针耦合电针灸调控糖尿病伤口-大脑相互作用促进组织愈合并缓解抑郁样行为 2024-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