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复旦吴宇平教授用高分子材料等制成复合膜研发新型水锂电
2013-03-19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近日,最新一期《自然》(Nature)杂志子刊《科学报道》(Sci. Report)刊发了复旦大学吴宇平教授领导的课题组关于水溶液锂电池体系的最新研究成果。吴宇平课题组采用复合膜将金属锂进行包覆,而后将其置于pH值呈中性的水溶液中,与锂离子电池中传统的正极材料如尖晶石锰酸锂组装,制成了平均充电电压为4.2V、放电电压为4.0V的新型水锂电。这一成果大大突破了水溶液的理论分解电压1.23V。吴教授课题组发明的新型水溶液可充锂电池(简称为“水锂电”)的能量密度(即同样大小、质量的情况下,每单位储存电能的多少)比目前普遍采用的有机电解质的动力锂离子电池要高出了80%。
    据吴宇平教授介绍,水锂电是当今锂电池研发的前沿和方向之一,它是用普通的水溶液来替换传统锂电池中的有机电解质溶液。传统的锂离子电池尽管具有诸多优点,并且在民众生活中应用广泛,但是在大型的储能系统中,用传统方法制造的锂电池成本高,对生产条件要求高,并且由于有机电解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我们迫切需要发展新型的低成本、易大规模生产、安全环保的蓄电池体系。由于水溶液的安全性能高,不会起火,离子导电率高,且成本也低,水锂电已经成为下一代大型储能电池发展的优选方向。

   据悉,复旦大学自2005年起就一直在开展水锂电这一国际前沿领域的探索,相关研究成果曾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能源与环境科学》等国际权威的专业刊物上。在我国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计划和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下,至2007年复旦大学在新型水锂电方面的研发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研究成果和科研水平开始居于世界先进地位。
    在此次发表的最新成果中,复旦大学化学系吴宇平教授所带领的课题组成员研究设计了全新的思路,并首次提出了锂离子在该复合膜发生“电位穿越”的理论。锂电池的主要工作原理,是依靠锂离子在正负电极之间的迁移而产生电流的。这种迁移是在溶液中进行的。但是由于低电位的锂离子会和水溶液发生电化学反应(析出氢,生成氢氧化锂),从而使电池自身发生损耗,不能发生可逆充电,因此水锂电研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防止锂离子和水在低电位发生反应。而采用原有的“极化”(即不断尝试使用新型的材料制作电极)解决方案,只能使水锂电所产生的的电压最多达到2.0V,而且充放电效率低。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徐)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