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校部分教材出现“专著化”倾向 或成鸡肋引学术界争议
2011-05-09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关键词:高校教材 专著化
 
教材需要遵守的原则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程方平说,高校的教材建设宜遵从基本的原则与规范。
 
他认为,作为高校本科生学习的教材,要不要坚守常规和基本的原则?这是一个需要认真、负责地进行思考的问题。在进入到较为专深的学习阶段和学习领域之后,本科学生首先要学习和了解的依然应该是人类发展至今在相关研究和实践领域被广泛认同和接受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并需要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使学生的专业学习有所深入和拓展,而不是在未入专业殿堂之前就匆匆地接受某些尚待探索和争议的专业话题。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尽管通过综合与交叉等方法,新的专业学科和相关研究层出不穷,涌现出众多创新性的专业和研究成果,但很快高教界就意识到,要想使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得以较充分的开发,必须注重专业教材的基础性、经典性、整体性和稳定性,“回归基础”成为不少名牌高校和学术界取得广泛认同的教育共识,一级专业,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基础学科的教学在高校备受关注,相关的教材系统在保持核心内容与关键方法的同时,主要在“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加强实践和体验、引导质疑和讨论等方面进行了更为科学化的探索,使教材在奠定基础、注重经典、把握方法的同时加大了开放性、探索性和拓展性的功能。
 
几年前,有学者指出,教材仅是一种“学习资源”,意思是在学习教材之外,学生的专业学习还应有所拓展。对于高校的专业学习而言,这种说法无疑是正确的,但同为“学习资源”,教材则应是“第一资源”或“基础资源”,而相关的专著、信息、文献,甚至是有争议的思考等,只能是第二、第三……资源。因为没有规范教材的引导和奠基,就难以建构学习者专业知识、专业方法和专业能力的系统,对其持续深入的学习与探究带来深层的麻烦和混乱。
 
教材应当是导游图
 
一位校长在对大学教材著作化的利弊分析时说,引进具有创新思维和批判精神的著作进课堂,有利开拓学生的学术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的专业前沿;但是,这种著作的知识体系缺乏逻辑性、系统性,知识点不够完整,作为教材有一定的缺憾。
 
常熟理工学院院长傅大友认为,教材应当是导游图,有整体的介绍,让学生具有知识的轮廓,之后再通过查阅资料、承担课题去亲历学习,阅读。他说:“教材不能照猫画虎,教材应当与著作学术若即若离,应当有自己的东西,不能照本宣科,也不能天马行空。”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吴岩以为,教材应当具有普适性,适合实际。在高校教学中不能一本教材或著作通吃天下。教材还要和教师教法学生学习相匹配。
 
程方平研究员说,仅有教材对于高水平的高校学习还是远远不够的,好的教材一定也是具有拓展性和探索性的,要为学生的深入学习当好“导师”。这就需要教材的编写要包括有引导意义的思考题(而不是为学生考试、背书准备的知识点)、有参考书介绍、有相关学术争议的专栏、有相关研究正反面经典案例的介绍、有专业发现创造经济和社会价值的故事。
[上一页]  [1]  [2]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
  • 暂无相关新闻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