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长春应化所张强研究员团队《Chem. Soc. Rev.》封面:基于植入式凝胶神经电极的脑机接口技术
2025-03-14  来源:高分子科技

  脑机接口正快速成为诊断与治疗脑部疾病的革命性手段,它通过建立大脑与外部设备的直接通信,有效地实现了神经信息监测、精准神经调控以及脑功能修复等功能。然而,传统刚性神经电极虽导电性强,却面临排异反应、信号衰减、相对位移等重大挑战。近年来,水凝胶凭借其类脑组织的机械和化学特性脱颖而出,有望解决上述传统电极的局限,成为脑机接口领域极具潜力的候选材料。


  近期,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张强研究员在期刊《Chemical Society Reviews》上发表了题为“Implantable hydrogels as pioneering materials for next-generation brain–computer interfaces”的封面综述论文,同时入选了新锐科学家专刊。该综述系统概述了植入式水凝胶电极的最新进展,重点探讨其在神经信号监测、神经调控、重大脑疾病治疗等领域的独特优势。


本综述论文内容示意图,包括水凝胶神经电极特性、神经信号记录、神经调节和脑部疾病治疗


  脑神经系统疾病由于其复杂的病理生理机制和有限的治疗方法,正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首要全球公共卫生挑战。近年来,脑机接口(BCIs)作为桥梁建立了大脑与外部设备的直接通信,为解析神经环路调控机制、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提供了新范式。然而,目前脑机接口系统仍然受限于两大核心瓶颈:首先,难以实现高保真信号采集。硬脑膜、颅骨和头皮的滤波效应导致非侵入式电极检测脑信号时产生损耗和失真,时空分辨率降低,并且难以满足单神经元毫秒级动作电位的多路神经记录;其次,精确调节大脑神经元活动对于开发高性能脑机接口至关重要,目前仍无法实现精确刺激、高电极分辨率以及与神经元信号的多功能相互作用。


  神经电极作为脑机接口的核心组件,承担着神经信号的采集与调控的双重功能,在脑部疾病的诊疗中具有重要价值。当前主流的神经电极多采用金属、硅基材料、碳材料及导电聚合物等传统材料,其刚性特质与脑组织(弹性模量1-3 kPa)存在显著的机械失配(例如,金属和金属氧化物的弹性模量>100 GPa),从而导致两大关键问题:1. 刚性电极植入后引发神经胶质细胞在电极表面的大量迁移与包裹,阻碍表面电子传递,造成神经信号随时间衰减;2. 电极相对脑组织的微动导致神经组织损伤,并诱发免疫排斥反应。此外,金属电极在光遗传神经调控中因其窄的能带隙易产生光电伪影,导致信号噪声与数据失真。近年来虽有研究通过在柔性基底上沉积导电物质开发柔性电极,但仍然无法克服由于模量失配引发的生物污损、纤维化包裹等不良反应,严重影响人机交互的长期稳定性。


  水凝胶正逐渐成为弥合人机鸿沟的理想材料,其核心优势主要体现在:1. 理化特性与人体组织高度匹配:高含水率提供湿润的生理微环境,弹性模量范围与神经组织相匹配,从而显著降低植入后的损伤与免疫反应;2. 功能可设计性:通过引入基团与脑组织相互作用,实现无缝接口以提升信号保真度;3. 光电兼容性:透明水凝胶可高效传输激光或光信号,为进行精准光遗传调控提供基础。值得注意的是,水凝胶通常通过添加导电填料以提升导电性能,而目前导电相与聚合物网络的相分离问题制约着水凝胶电极的机械和电学稳定性,因此,通过化学组成及结构设计实现水凝胶最优性能是当前的研究重点。为了实现有效的双向通信,植入式水凝胶须具备如下性质:导电性、模量匹配性、界面粘附性、光学透明性、多孔性及生物相容性,各特性与相应的组成和结构设计如下图所示。


图2. 用于脑机接口的策略性增强型植入式水凝胶电极的特性


  神经系统通过神经网络产生并传导调节情绪、运动、感知和学习的神经信号。动作电位(AP)是神经元的膜电位被充分刺激时产生的一个短暂而清晰的膜电位脉冲,它是纳米级的生物电子活动的基本组成部分。而在组织尺度上,局部场电位(LFPs)是大量神经元活动的同步叠加形成的具有特定振荡频率的电位波动,在脑机接口中,局部场电位用于解码与动作意图或其它脑功能相关的神经信号。皮层脑电(ECoG)则常被应用于临床神经病学,用以检测和控制癫痫发作以及长期神经监测。高弹性的植入式水凝胶电极通过缩短组织和电极之间的距离,可以形成生物相容的水凝胶-神经组织界面,增强信号转导,实现长期稳定性。该论文阐述了植入式水凝胶在记录脑神经信号方面的独特优势,并回顾了其在检测单神经元动作电位、局部场电位和皮层脑电中的最新进展。


图3 脑神经信号记录示意图


  神经调控是一种通过光、电、声等外部刺激改变神经元的膜电位,控制神经元功能状态和神经递质的释放,从而治疗神经性疾病和神经精神疾病的新兴技术。目前,神经调控面临着实现高时空分辨率刺激、集成神经记录和神经调控功能的两大挑战。水凝胶由于其类脑组织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良好的光电兼容性,可以传输光信号、电脉冲、超声波,包裹磁性纳米颗粒等神经调控介质,从而与神经调控整合。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对于植入式水凝胶用于神经调控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且大多数相关研究与光遗传调控有关,基于水凝胶的电刺激、超声神经调控和磁遗传调控的研究较少。


图4 脑神经调控示意图


  脑部疾病产生于神经回路功能障碍,导致严重的认知、运动、情感和感觉障碍。目前对于脑部疾病的临床治疗只能缓解症状,而不能实现完全康复,且病情往往会随时间逐步恶化。神经调控技术通过产生或抑制单神经元动作电位,能够精确调控异常的神经回路,从而协助恢复或加强大脑功能。论文中全面概述了利用神经调控治疗脑疾病,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癫痫、抑郁症、脑中风和慢性疼痛的方法,尤其突出水凝胶神经电极在这些疗法中的作用。此外,论文还就神经调控的替代电极材料进行讨论,以创建一个利用神经调控技术治疗脑部疾病的更为系统的框架,激励这一领域的进一步研究。


  综上,该综述论文系统梳理了植入式水凝胶电极的研究进展及其对脑机接口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重点聚焦植入式水凝胶电极的特性,并深入探讨其在神经信号记录与脑疾病神经调控治疗中的潜力。全文共分四个部分:首先,解析了植入式水凝胶电极的关键性能;其次,综述水凝胶电极在采集多尺度脑神经信号领域的最新突破;再者,阐述了由水凝胶电极支撑的神经调控技术体系;最后,深入剖析了基于神经调控技术的疾病治疗策略及其神经环路作用机制。


  总结:论文最后,作者提出了水凝胶在临床应用面临的亟待突破的多重技术瓶颈:首先,在材料的稳定性和性能平衡方面,植入式水凝胶需在大脑高度动态的微环境中保持长期稳定性与可靠性,需重点解决降解速率、机械性能匹配及慢性炎症风险等问题。平衡水凝胶电极的导电性、模量匹配性、透明度和生物相容性将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通过化学改性策略,如调整填料的尺寸和组成,设计水凝胶的动态拓扑结构则有望解决多功能之间的平衡问题;其次,在技术转化方面,现有的复杂工艺制约着水凝胶电极的广泛应用,规模化制备工艺仍待开发。再次,基础研究需深入探究水凝胶与神经组织的相互作用机制。最后,在神经调控领域,磁遗传与声遗传技术的时间分辨率尚不及光遗传技术,并且水凝胶在磁遗传和声遗传调控中的应用近乎空白,该方向或成为未来重要的突破点。展望未来,尽管挑战重重,水凝胶有望克服现有局限,为脑机交互开辟新的可能性。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9/D4CS01074D

版权与免责声明:中国聚合物网原创文章。刊物或媒体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xu)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