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长乐:重教学与重科研之争是个假问题
2009-07-10 来源:科学网
最近一段时间,江西理工大学设立“教学型教授”,引发了高校是应该“重科研”还是“重教学”的争论,双方的意见仁智各见,莫衷一是。审视双方的基本观点,笔者以为在“什么是大学”、“什么是大学教师”、“什么是大学的教学和科研”等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缺乏共识的情况下,这些问题的讨论注定是不会有结果的。因为当讨论者以不同的标准和前提讨论同一个问题时,所讨论的问题极可能变成一个假问题。换句话说,只有在不是真正大学的高校中,才会存在这样的问题。
纵观世界大学史,虽然大学经历了以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为宗旨的三个发展阶段,但是从来没有哪个大学宣称要将这三个基本职能明确分开,并表示只重视其中的一项或两项职能。也没有哪个大学认为这三个职能相互对立,需要对其进行非此即彼、或非彼即此的选择。人们在此问题上的基本共识是:三者相互联系和彼此依赖,是自然地融为一体的。所以,对于大学教师而言,教学和研究是密切结合、无法分开的。如果不具备一定的科研水平,怎么能让教授会的成员们认为(你)有学问呢?没有学问,别说评教授,就是当大学教师可能都有问题。大学里的学问,不是“记忆”或“背会”,而是要对自然或社会问题有真知灼见。只有具备这种素养的人,才能承担起培养高级人才的教育责任。
大学(主要是校长)所需要做的工作,就是聘请“热心、积学”的教师,并且热诚地为他们服务,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教学和科研特长。选聘教师的关键是要选准人,亦即一定要选聘那些学问造诣深、有真才实学的人。至于他们怎么教学,怎么研究,是重视旧知识的整理还是重视新知识的创造,是重视新思想的传播还是重视旧思想的批判和改造,则完全由教师们自主决定。教师们或追求博学多识,或追求深邃细密,或追求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或追求思想的深刻和独到,全在于他们的境界和水平。这种现象被一些世界著名大学总结为“聘请最好(学术水平)的人,让他们心情舒畅地工作”,也被一些国外的教育家称之为“教师的教学自由”。不同个性、不同风格、不同知识背景的教师们的“各显神通”,自然会形成大学中追求理想、追求学问的高雅和高洁风气,形成大学中生机勃勃的学问气象和文化风采。学生们在不同风格、不同个性、不同方法的教师们的教学和科研活动中,感受知识、学问的深刻和博大,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思想、观念和方法,会在不知不觉之中树立起做学问的理想和志向,修养高尚的品行和人格,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而教师们也在自然地阐述知识和学问的过程中,在理智地介绍自己学术思想及成果的过程中,完成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任务。
显而易见,在教师们立足自身理想、信念、志趣的教学和研究活动中,教学与研究是自然地融为一体的。一方面,大学中的教学不能像中小学校的教学那样,可以将知识从书本上“照搬”到课堂上,教师只要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会应用这些知识就行了。大学中的教学不仅需要教师对知识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而且需要通过教师的再创造,让学生理解知识的精义及学习知识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人格境界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要把知识教活教透,自然要将知识“吃深吃透”,为此,他们需要对知识的原理和逻辑进行研究,对知识的活动规律和演变方式进行归纳和提炼,对其疑难问题进行探讨和“释疑”,以便能达到用自己的语言及方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目的。为了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们还需要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方法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从他们的切身体验中得到启示。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们根本不存在是“重教学”还是“重科研”的问题。因为他们的教学虽然不是直接的研究活动,但无疑包含了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是体现了教师的研究能力和素养的。这样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也是对研究没有兴趣、没有科研能力的人无法做到的。
众所周知,好大学是由好教师支撑起来的。没有好教师,就不会有好大学。所谓的“名校”,就是聚集了较多的好教师的学校。这些好教师或者是擅长教学的,但绝不是只会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而是既擅长课堂教学、又对学问有特别的兴趣、并能够引导学生一起钻研学问的专家;或者擅长科研,但绝不是那种只会钻古书堆的“老夫子”,而是既对做学问有特别的兴趣,又特别注重将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以明白易懂的语言和方法传授给学生的合格教师。许多擅长科研的教师基本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在教学中表现得很精彩,特别是在讲解自己的科研成果或研究过程的时候,其激情洋溢或滔滔不绝,往往成为学生们最美好的记忆和校园里最美好的故事。过去大学中的好教师是这样,现在大学中深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也是这样。一些人习惯引用的如陈景润等擅长科研、但拙于教学的例子,在现实的大学教师中是比较少有的,根本不能作为教师只能教学不能科研、或只能科研不能教学的普遍性例证。这也就是梅贻琦先生其所以说“大学者,非大楼而大师者也”的原因。
纵观世界大学史,虽然大学经历了以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为宗旨的三个发展阶段,但是从来没有哪个大学宣称要将这三个基本职能明确分开,并表示只重视其中的一项或两项职能。也没有哪个大学认为这三个职能相互对立,需要对其进行非此即彼、或非彼即此的选择。人们在此问题上的基本共识是:三者相互联系和彼此依赖,是自然地融为一体的。所以,对于大学教师而言,教学和研究是密切结合、无法分开的。如果不具备一定的科研水平,怎么能让教授会的成员们认为(你)有学问呢?没有学问,别说评教授,就是当大学教师可能都有问题。大学里的学问,不是“记忆”或“背会”,而是要对自然或社会问题有真知灼见。只有具备这种素养的人,才能承担起培养高级人才的教育责任。
大学(主要是校长)所需要做的工作,就是聘请“热心、积学”的教师,并且热诚地为他们服务,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教学和科研特长。选聘教师的关键是要选准人,亦即一定要选聘那些学问造诣深、有真才实学的人。至于他们怎么教学,怎么研究,是重视旧知识的整理还是重视新知识的创造,是重视新思想的传播还是重视旧思想的批判和改造,则完全由教师们自主决定。教师们或追求博学多识,或追求深邃细密,或追求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或追求思想的深刻和独到,全在于他们的境界和水平。这种现象被一些世界著名大学总结为“聘请最好(学术水平)的人,让他们心情舒畅地工作”,也被一些国外的教育家称之为“教师的教学自由”。不同个性、不同风格、不同知识背景的教师们的“各显神通”,自然会形成大学中追求理想、追求学问的高雅和高洁风气,形成大学中生机勃勃的学问气象和文化风采。学生们在不同风格、不同个性、不同方法的教师们的教学和科研活动中,感受知识、学问的深刻和博大,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思想、观念和方法,会在不知不觉之中树立起做学问的理想和志向,修养高尚的品行和人格,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而教师们也在自然地阐述知识和学问的过程中,在理智地介绍自己学术思想及成果的过程中,完成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任务。
显而易见,在教师们立足自身理想、信念、志趣的教学和研究活动中,教学与研究是自然地融为一体的。一方面,大学中的教学不能像中小学校的教学那样,可以将知识从书本上“照搬”到课堂上,教师只要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会应用这些知识就行了。大学中的教学不仅需要教师对知识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而且需要通过教师的再创造,让学生理解知识的精义及学习知识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人格境界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要把知识教活教透,自然要将知识“吃深吃透”,为此,他们需要对知识的原理和逻辑进行研究,对知识的活动规律和演变方式进行归纳和提炼,对其疑难问题进行探讨和“释疑”,以便能达到用自己的语言及方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目的。为了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们还需要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方法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从他们的切身体验中得到启示。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们根本不存在是“重教学”还是“重科研”的问题。因为他们的教学虽然不是直接的研究活动,但无疑包含了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是体现了教师的研究能力和素养的。这样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也是对研究没有兴趣、没有科研能力的人无法做到的。
众所周知,好大学是由好教师支撑起来的。没有好教师,就不会有好大学。所谓的“名校”,就是聚集了较多的好教师的学校。这些好教师或者是擅长教学的,但绝不是只会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而是既擅长课堂教学、又对学问有特别的兴趣、并能够引导学生一起钻研学问的专家;或者擅长科研,但绝不是那种只会钻古书堆的“老夫子”,而是既对做学问有特别的兴趣,又特别注重将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以明白易懂的语言和方法传授给学生的合格教师。许多擅长科研的教师基本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在教学中表现得很精彩,特别是在讲解自己的科研成果或研究过程的时候,其激情洋溢或滔滔不绝,往往成为学生们最美好的记忆和校园里最美好的故事。过去大学中的好教师是这样,现在大学中深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也是这样。一些人习惯引用的如陈景润等擅长科研、但拙于教学的例子,在现实的大学教师中是比较少有的,根本不能作为教师只能教学不能科研、或只能科研不能教学的普遍性例证。这也就是梅贻琦先生其所以说“大学者,非大楼而大师者也”的原因。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雯雯)
相关新闻
- 王长乐:高考公平性不在于自主招生还是统一招生 2010-07-09
- 王长乐:高校“去行政化”争论耐人寻味 2010-04-09
- 王长乐:大学“去行政化”的基本思路 2010-02-26
- 南京大学胡文兵教授教学论文介绍如何理解高分子链结构 … 2024-04-09
- 西湖大学杨阳教授:当教授最重要的是想教书,喜欢带学生,喜欢教学生,心里有学生 2019-08-15
- 35位美国大学教授:没有自己的观点是中国学生的突出问题! 2019-07-22
- 天津大学史志远教授团队招聘科研助理 - 高分子化学、微凝胶/微囊泡/脂质体、酶包裹递送载体、微流控 2024-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