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周许辉教授团队《Mater. Today Adv.》综述:骨组织工程微球的制备、特点和应用
2023-07-21  来源:高分子科技
  近年来,微球以及基于微球的支架材料在骨科领域显示出巨大的应用前景。各种材料,包括天然聚合物、合成聚合物、生物活性陶瓷及其复合材料,均被制备成微球形式用于骨缺损修复。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脊柱外科周许辉教授团队系统梳理了骨修复领域常见的各种微球的功能特点和制备工艺,然后介绍了能够提高微球生物学性能的原材料选择以及表面改性策略,最后讨论了微球功能化支架在骨组织工程中的一系列应用。相关综述以“Microspheres in bone regeneration: Fabrication, properties and applications”为题发表于Materials Today Advances 



一、微球的制备 


1乳液法制备微球示意图。(A)单乳液法;(B)双乳液法 



2A)微流控法制备微球示意图;(B)通道的几何形状 



3静电喷雾法示意图。(A)传统电喷雾;(B)同轴电喷雾


  该工作首先综述了近年来微球常用的制备工艺,包括乳液法、微流控法、静电喷雾法等,对技术的基本原理、用途和局限性进行介绍(图1-3)。然后对构建微球的原材料进行了分类总结(表1)。 


1骨组织工程中用于制备微球的材料总结


二、微球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该工作进一步探讨了微球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文章介绍了常见的骨缺损动物模型,并总结了微球作为生物活性因子和细胞递送平台实现高效骨再生的最新进展,最后讨论了设计骨修复功能化微球支架的各种策略。


  微球在骨组织工程中的一大应用是作为生物活性因子的递送载体。利用微球尺寸均匀、比表面积大的优点,通过基于微球的载荷输送系统可以获得较高的装载效率。该领域涉及的骨诱导生物活性因子包括生长因子、小分子药物、细胞来源的外泌体、遗传物质以及金属离子。而且,通过调整或修饰微球的理化性质,可以得到不同的释放模式,实现更准确的时空释放。


  微球的另一个应用是可以作为细胞包裹、培养和递送的有效平台。几乎所有的微球制造技术,包括乳液法、微流控和电喷雾法,都能够与细胞相兼容。微球可为细胞提供较大的粘附表面,表面有孔隙的微球可促进营养物质和氧气的扩散。根据其应用,细胞既可以接种在微球表面,也可以包裹在微球内。在微球表面接种细胞,又称“cell-on”系统,一般用于细胞的体外扩增。该系统可在递送前进行体外培养,并通过不同的表面修饰为细胞粘附和增殖提供支持。另一种则是“cell-in”系统是指能够包裹细胞的微球。该系统通常在包裹细胞后立即通过微球递送细胞,为细胞提供了保护环境,以确保其存活和增殖。 


4骨组织工程中适用的微球支架示意图。(A)微球掺入型支架;(B)随机组装支架;(C)自组装支架;(D3D打印支架。


  微球除了可以按照原样递送到所需的部位,也可以作为宏观支架的一个组成部分。目前利用微球构建的骨组织工程支架主要有两种类型,即微球掺入型支架和微球基支架,如图4所示。微球掺入型支架是指利用微球作为离散成分嵌入连续基质中进行支架构建。连续基质可以是聚合物或陶瓷。所形成的复合支架,其力学性能通常是由连续基质所控制。当掺入的微球足够多时,微球的大小和密度也会影响支架的力学性能。微球掺入型支架的一个优点是可以同时调节微球和连续基质的性质,以优化生物活性因子的释放模式。而微球基支架是指遵循自下而上的构建策略,以微球作为支架制造的唯一构件。在这种支架类型中,微球之间存在的组织间隙足以允许氧气和营养物质进入,同时也可以支持细胞的长入。微球支架一般有三种组装策略,即随机组装、自组装和3D打印


三、总结


  作者总结了使用微球或微球功能化支架进行骨修复的几个主要优点:(i)生物活性因子和干细胞的封装和可控释放得到改善;(ii)引入微球启动二次反应或者为矿化创造成核位点;(iii)微球的可注射性和可打印性使其适用于不规则骨缺损的原位治疗。未来的微球或基于微球的支架,其设计应该基于以下经典的组织工程元素进一步探索:(i)进一步实现对骨细胞外基质的仿生模拟;(ii)更好地满足成骨和矿化过程的骨诱导生物活性因子的时空表达模式;(iii)充分的血管化,以满足组织生长的营养供应和代谢物清除


  文章第一作者为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脊柱外科蔡筑韵博士,通讯作者为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脊柱外科周许辉教授、高瑞教授和上海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姜莹莹教授。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590049822001114

版权与免责声明:中国聚合物网原创文章。刊物或媒体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xu)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