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占有地球水资源总量3%的淡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然而随着人口的进一步增长和环境的加速恶化,淡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要难题。为了应对这一难题,开发有效的海水淡化和污水净化技术是非常有必要的。太阳能具有环境友好以及可再生的特点,太阳能的收集和利用符合国家提倡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对于实现“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太阳能驱动的水蒸发技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尤其是太阳能驱动的界面水蒸发技术,由于其可以将光热能集中在水-空气界面而最大限度的减少能量损失,并将大部分能量用于液-气相转移,有效提高光热水蒸发效率。一般来说,典型的太阳能驱动的界面蒸发器有三部分组成(图1a):(1)宽波长范围吸收和高光热转换能力的光热层,(2)低热导系数的漂浮支撑层,(3)持续有效供水的水传输通道。尽管目前已经有很多高效的太阳能驱动界面水蒸发器被成功开发出来,然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随着光热层和水传输通道的损坏,光热水蒸发器件的水蒸发效率会急剧恶化。因此,开发一种稳定高效,并且在损伤后可以恢复其高效水蒸发性能的界面水蒸发器件是非常有必要的。
图1. (a) (1)太阳能驱动界面蒸发器的组成;(2)由于水传输通道损坏而丧失其水蒸发能力。(b) (1) SHPP膜太阳能驱动界面蒸发器的组成和(2)物理损伤后通过自修复恢复光热水分蒸发能力的示意图。
图2. (a) PUx的合成路线。(b)PUx/CBm/NaCln膜的制备过程。(c)是否利用PU20/CB0.5/NaCl5膜对去离子水进行光热水蒸发时水的质量随模拟光照时间的变化。(d)利用PU20/CB0.5/NaCl5膜对湖水和模拟海水进行光热水蒸发时水的质量随模拟光照时间的变化。
图3. (a) 太阳强度、环境温度、模拟海水和湖水质量以及PU20/CB0.5/NaCl5膜蒸发器表面温度随自然光照的变化(吉林大学;2021年7月23日;12:30-13:30)。(b)PU20/CB0.5/NaCl5膜蒸馏装置图。(c)利用PU20/CB0.5/NaCl5膜进行光热水蒸发纯化前后模拟海水和湖水中钠,钾,镁和钙离子的浓度。
为了验证PU20/CB0.5/NaCl5 多孔膜蒸发器修复其结构损伤并保持其高效光热水蒸发性能的能力,作者利用单面刀片将光热蒸发器两端的PU20/CB0.5/NaCl5 多孔膜切断(图4a-1)。由于水不能连续有效的输送到蒸发器的表面,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蒸发速率逐渐下降(图4b红线)。这些结果说明完整的结构对于PU20/CB0.5/NaCl5 多孔膜蒸发器实现连续有效的光热水蒸发是非常重要的。随后,作者将切断的几部分PU20/CB0.5/NaCl5 多孔膜的切口轻轻地压在一起,并在室温下放置72 h,损伤的PU20/CB0.5/NaCl5 多孔膜即可完全修复(图4a-2)。重要的是,修复后的PU20/CB0.5/NaCl5 多孔膜对模拟海水的蒸发速率能够恢复到1.60 kg m-2 h-1,相似于新制备的PU20/CB0.5/NaCl5 多孔膜的蒸发速率(图4b蓝线)。这一结果说明PU20/CB0.5/NaCl5 多孔膜的修复性能使其受损的水蒸发性能够完全恢复到初始状态。作者认为是PU20聚合物赋予了PU20/CB0.5/NaCl5 多孔膜优异的修复性能,当PU20/CB0.5/NaCl5 多孔膜损伤的表面相互接触后,PU20聚合物分子链中氢键的重新形成,使其实现切痕损伤修复(图4c)。由于氢键的可逆性,PU20/CB0.5/NaCl5 多孔膜可以在同一位置实现多次的切痕损伤修复,即使是在第五次切痕损伤修复之后,修复效率下降到95%,蒸发速率依然保持在1.60 kg m-2 h-1(图4d)。这些结果说明PU20/CB0.5/NaCl5 多孔膜具有稳定的自修复性能,以及自修复性能赋予PU20/CB0.5/NaCl5 多孔膜蒸发器具有长寿,可靠的太阳能驱动的界面水蒸发性能。
图4. (a) PU20/CB0.5/NaCl5膜蒸发器(1)经切断和(2)室温修复72 h的照片。(b)利用原始,切断和修复后的PU20/CB0.5/NaCl5膜蒸发器进行光热水蒸发时模拟海水质量随光照时间的变化。(c)PU20/CB0.5/NaCl5膜修复原理示意图。(d)PU20/CB0.5/NaCl5膜在多次切痕修复后的光热水蒸发速率和修复效率。
相关研究成果以“Self-Healing Hydrophilic Porous Photothermal Membranes for Durable and Highly Efficient Solar-Driven Interfacial Water Evaporation”为标题发表在CCS Chemistry (2021,DOI: 10.31635/ccschem.021.202101111)。吉林大学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为第一单位,吉林大学化学学院许富昌博士为论文的第一作者,李洋副教授为论文的独立通讯作者。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吉林省科技厅的支持。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31635/ccschem.021.202101111
- 中国计量大学卫国英/吉翠萍 Adv. Sci.:在微流控静电纺丝技术制备高效自修复性能的防腐蚀涂层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4-12-31
- 大连工大孙润仓、邵长优/北林文甲龙 ACS Nano:强韧、自修复与环境适应性的低共熔凝胶基TENG用于全天候能量收集和人机交互 2024-12-23
- 江南大学张丹/司鹏翔 Macromolecules: 室温自修复的玻璃态半结晶聚合物 2024-12-07
- 河北工大张盼盼/纪志永教授团队、清华大学曲良体教授 Nano Lett.:强氢键修复且具有重构宽排盐通道的太阳能蒸发器用于可持续海水晒盐 2024-09-14
- 北京化工大学汪晓东教授团队 AFM:基于相变材料的3D太阳能蒸发器促进高效可持续海水淡化和清洁电力产生 2024-03-07
- 苏大靳健、江林教授团队 Nat. Commun.:仿生泌盐植物设计的新型光热膜助力盐湖提锂 2024-01-05
- 瞿金平院士华科大团队牛冉研究员 CEJ:具有纳米结构的光热水凝胶膜用于铀吸附 2024-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