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模仿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的特征,可以创造出超越其原型生物特性的新材料或装置,甚至获得原型生物中不存在的新性能。受壁虎刚毛的启发,具有T型末端结构的微纳米柱状阵列是最具影响的结构(图1A-B)。它可以降低结构的有效模量,增大接触面积,调控界面的应力分布,从而提高结构的黏附力。另一方面,有研究表明树蛙脚掌的模量从表面向内部逐渐降低(图1C-D),这样的模量梯度有助于提高黏附力和提高结构的耐磨性。受这两种动物黏附结构特征的启发,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工业科学研究院薛龙建教授课题组(NISE-Lab)将两者结合起来,构建了新型黏附结构(图1E)。
图1 TG的设计原理。(a)壁虎示意图;(b)由壁虎启发的带T形的微米柱状阵列示意图;(c)树蛙示意图;(d)由树蛙启发的梯度模量的柱状阵列;(e)受壁虎和树蛙启发的带T形末端的梯度模量复合微米柱状阵列。
利用CaCO3纳米颗粒与基体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的密度差,结合软印刷技术与离心法,使得CaCO3纳米颗粒梯度地分布在PDMS微米柱内部,即:微米柱的顶端含有较多的CaCO3纳米颗粒,模量较大;含有较少CaCO3纳米颗粒的微米柱底部的模量较小,实现了微米柱沿柱体高度方向模量的梯度变化;通过调控CaCO3纳米颗粒的含量和离心转速和时间可以进一步调控模量梯度。进一步采用墨印技术在微米柱顶端形成T形结构,从而制备出具有梯度弹性模量的T形微米柱阵列(TG)(图2)。
图2 TG的制备过程及形貌。(a)聚氨酯(PU)孔洞模板;(b)将混合物前驱体浇注到PU模板孔洞中;(c)通过离心法使纳米颗粒在模板孔洞中形成梯度分布;(d)固化后脱模得到具有模量梯度的复合柱状阵列黏附垫;(e)经过墨印技术得到T形末端。
图3 (A)Vcal为0 vol%(TH)、3.3 vol%、9.3 vol%、14.6 vol%和19.3 vol%的TGs样品在不同梯度率下的Fad。(B)有限元仿真模拟脱离前TG的应力分布3D图。(C)模拟脱离前TP、TH和TG在分离界面沿径向的应力分布曲线。(D)Vcal为0 vol%(TH)、3.3 vol%、9.3 vol%、14.6 vol%和19.3 vol%的TGs样品在不同梯度率下的Ff。(E)不同的剪切力F下,TG、TH和TP的接触面的光学显微镜照片。红圈代表微米柱末端发生弯曲前的位置,箭头代表发生弯曲的方向。阴影部分表示的是标准差。
在微米柱中引入模量梯度后,微米柱的黏附力(Fad)和摩擦力(Ff)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当CaCO3体积分数(Vcal)为14.6 vol%和梯度率为403.4 kPa /μm时,TG的Fad (218.1 ± 3.5 kPa)达到具有T形PDMS微米柱状阵列(传统的仿壁虎刚毛结构)Fad的4.6倍(图3A)。TG柔软的底部降低了局部弯曲刚度,从而允许微米柱顶端发生弯曲,有助于其与不平或者未对齐的表面形成更好的接触。TG顶部模量大,增强了脱黏时的最大应力;同时模量梯度大幅度降低了脱黏时分离界面边缘的应力集中,并将最大应力往分离界面的中心转移(图3B-C)。这种应力分布使得脱黏过程开始于接触区域的中心部分,然后再向外传播,直至整个接触区域。同时,TG的Ff增加到970.1 ± 56.6 mN,达到T形PDMS微米柱状阵列的2.4倍(图3D)。这是由于在摩擦过程中,TG的黏附性能好且底部柔软,有助于其在发生剪切弯曲时保持黏附在表面上(图3E)。将模量梯度引入柔软PDMS内部形成复合微米柱TG,由于微米柱模量的增大其结构稳定性也得到了提高。
该工作将受壁虎启发的干态黏附剂的性能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超强黏附和摩擦材料提供了新的设计原理和制造技术。该工作以“Adhesion Enhancement of Micropillar Array by Combining the Adhesive Design from Gecko and Tree Frog”为题发表在Small, 2020, 2005493上,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博士生刘权、谭迪和孟凡栋为共同第一作者,通讯作者为刘胜教授和薛龙建教授。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支持。
NISE-Lab长期致力于仿生黏附材料(固固界面、固液界面、固液固界面)的相关研究,相关成果还发表在Adv. Sci., 2020, 2001650、 Mater. Today, 2020, 35, 42、Small, 2019, 1904248、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19, 11, 46337、ACS Nano, 2017, 11, 9711、Adv. Funct. Mater., 2015, 25, 1499、Nat. Commun., 2015, 6, 6621、Nano Lett., 2013, 13, 5541等国际顶尖期刊以及书籍《Bio-Inspired Structured Adhesives》(Springer, 2017)。
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epdf/10.1002/smll.202005493
NISE-Lab 课题组网站:http://niselab.whu.edu.cn/
- 理化所李明珠/江雷团队、化学所宋延林团队 Matter:受金龟子启发的高亮度彩色日间辐射制冷薄膜 2024-11-17
- 杜学敏/李舟 Adv. Funct. Mater.:仿生超拉伸和高灵敏的结构色电子皮肤 2024-11-11
- 南京理工大学傅佳骏教授团队 Small 综述:受人体启发的仿生自修复材料 2024-11-08
- 郑强教授、太原理工大学何宏伟副教授 POC:具有良好界面模量梯度的环保型纤维浸渍涂层实现高效橡胶粘附性能 2024-02-24
- 安理工王文新团队 AFM:通过平衡内聚力与黏附力提高双网络水凝胶黏合剂的强度 2024-03-02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卢晨曦、李领伟课题组 ACS AMI:机械变形耐受的无氟超疏水柔性膜基系统 2022-01-29
- 武汉大学薛龙建课题组最新进展:仿树蛙脚趾表面纳米凹坑的复合微米柱状阵列的黏附性能研究 2020-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