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只是通过物理学等基础科学的基本定律在发挥作用
我再讲一点膜的问题,因为膜是细胞的基本构件。一个典型的动物细胞的结构,表面上看其非常复杂,而且很拥挤,有细胞核,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等。至于膜,则其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胆固醇,膜上还嵌了一些多糖和膜蛋白。为了了解生物膜的结构,先来看一个肥皂泡。肥皂泡由两亲性分子构成。两亲性分子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分子的一头喜欢和水在一起,一头喜欢和油在一起。洗衣粉也是两亲性分子,所以洗衣服的时候它能把衣服上的油污带到水里,把衣服洗干净。正因为两亲性分子一头亲水而另一头亲油,它在水里可以形成囊泡。囊泡的结构是:由两亲性分子亲油端-亲油端待在一起的双层分子构成闭合膜。它的里面是水,它和膜内层的亲水端有很好的相容性;而囊泡的外面也是水,它和外层膜的亲水端有很好的相容性。
实际的生物膜与肥皂泡非常相像。生物膜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是,如果把分子标记一下,就会发现约一半的磷脂分子在膜上可以自由扩散,但内层磷脂分子与外层的磷脂分子发生位置的交换却非常困难,可以忽略。它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大的极性分子无法穿透膜进行扩散。在生物体内,一些分子要穿越细胞膜的话,就必须有通道,通道就是蛋白质折叠成筒状物,特定的分子可以从中就进出。如果没有离子通道蛋白的话,离子就不能跨越生物膜。这就是细胞膜的一些基本的性质。
细胞膜是一个简单的东西,但是要预言细胞膜,或者囊泡,或者“肥皂泡”在特定条件下的形状却相当困难。如果在显微镜下看它,就会发现真是丰富多彩,形状各异,其复杂性是显而易见的。一直到了八十年代,德国科学家Helfrich和中国科学家欧阳钟灿在原来的囊泡形状方程中引入了膜的自发曲率,Co,也就是膜在没有承受任何外加力量的时候的曲率。
那么,自发曲率又是怎样生成的呢?这在生命体里很简单。因为生命体里有外面的膜被蛋白,或者里面的膜被蛋白。如果是外层膜上的膜被蛋白受外面的化学环境影响而被溶胀,这个膜就会自动地往里弯,就得到了这样一个正的自发曲率。反之,若里面的膜被蛋白被溶胀,膜就向外弯,就得到了一个负的自发曲率。这种情况在实际生活中也会遇到。比如,我常坐飞机,在飞机上习惯拿一本书来看,但是因为高空中非常干燥,页面上的水分会很快蒸发,而页的反面则尚未直接暴露在干燥的空气中,因此就导致了一面潮湿,而反面干燥。潮湿的一面会发生膨胀,干燥的一面就会收缩,因此书页就会翘起来。自发曲率就是这个原理。当然导致非零的自发曲率的原因还很多。
在引入了自发曲率后,Helfrich和欧阳导出了较为普遍的囊泡形状方程。这样一来,囊泡形状的诸多问题都迎刃而解了。譬如,大家知道红血球的双凹碟状的形状,即它是一个中间凹陷的饼状的客体。大家或许已经产生了疑问。从直观上看,球型似乎应该永远是能量最低的。然而,红血球又为什么不是一个球形?是不是物理错了?实际上,物理是正确的。由于Co的存在,使得球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是稳定的。红血球比较简单,基本上可以看作是一个囊泡,里面是“一包水”,膜上嵌有一些血红蛋白。因此,Helfrich-欧阳方程成功地获得了描述红血球形状的双凹碟状的解。必须指出,Helfrich-欧阳方程是纯力学的,其中没有用到关于基因的任何知识。
- 复旦大学教授杨玉良院士:古籍保护须解“卡脑子”问题 2019-10-24
- 杨玉良院士、史安昌教授、王振纲教授做客中科院应化所“应用化学系列讲座” 2016-05-03
- 杨玉良卸任复旦校长投身古籍保护 系高分子化学物理博士 2014-11-07
- 中山大学肿瘤医院杨江教授 JCR:可吸入式pH响应型电荷反转聚合物-siRNA复合物用于ALK融合阳性肺癌靶向基因治疗 2025-03-31
- 川大张兴栋院士团队王启光/樊渝江:自润滑杂化外泌体微凝胶通过体内靶向Foxo3基因编辑调控软骨细胞线粒体自噬以缓解骨关节炎进展 2025-01-24
- 天工大高辉教授团队 AHM:提升结直肠癌的抗血管生成基因疗法重塑炎症和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 2024-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