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N类聚合物材料因其较高的电子亲和性、较强的光吸收能力、较低的前线轨道能级,而被广泛用作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的电子受体材料。然而,相比于经典的酰亚胺类聚合物受体材料,B←N类聚合物受体的光电转换效率仍较低。因而,尚需对其进行深入而系统地结构设计与裁剪,建立材料的构-效关系,为设计更高性能的材料提供理论指导。卤化,如氟化和氯化等被广泛应用于有机光伏材料的设计合成中。由于氟和氯元素具有较强的电负性和极性,将其引入有机共轭分子中可以显著改变材料的光电性质及聚集性能,从而实现性能调控。在目前的报道中,氟化和氯化在聚合物给体材料中得到了较多的研究。相比之下,聚合物受体材料的卤化研究则较少。尤其是对聚合物受体材料进行系统地非卤化、氟化和氯化的对比研究目前尚未有报道。而这种系统的卤化研究,对于阐明聚合物受体材料结构-性能关系进而设计更高性能的受体材料具有重要意义。
在前期研究中,华侨大学黄剑华副教授课题组探索了分子间B←N配位对共轭分子光电性质的影响(Dyes Pigms., 2018, 153, 1-9; New J. Chem., 2018, 42, 18961-18968)。进而将这种B←N键作为一个整体代替C-C键引入多环共轭分子骨架中,从而得到一类含B←N键的共轭缺电子单元BNIDT(Tetrahedron, 2018, 74, 4308-4314; Tetrahedron Lett., 2019, 60, 151286)。进一步利用这个单元构筑了一系列聚合物受体材料,并研究了其在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获得了8.78%的光电转换效率,刷新了B←N类聚合物受体材料的效率记录(Adv. Mater., 2019, 31, 1904585; Polymers, 2019, 11, 1369)。
最近,该课题组以BNIDT为构筑单元,选择三个商业化的共轭单元:苯并二噻吩(BDT)、氟化苯并二噻吩(BDT-F)和氯化苯并二噻吩(BDT-Cl)分别与之共聚,得到了三个骨架结构相同而侧基分别为非卤化、氟化和氯化的聚合物BN-BDT、BN-BDT-F和BN-BDT-Cl。他们系统地对比研究了侧基非卤化、氟化和氯化对这种骨架含有B←N键的聚合物受体材料性质的影响。
图1.(a)三个含B←N键聚合物及PBDB-T的化学结构;(b)三个聚合物合成路线。
在这种D-A共聚物中,通常,最低空轨道(LUMO)主要由缺电子单元(BNIDT)决定,而最高占有轨道(HOMO)主要由富电子单元(BDT)决定。研究发现,由于在富电子单元BDT中引入拉电子的卤素,导致聚合物从BN-BDT(-5.46 eV)到BN-BDT-F(-5.71 eV)和BN-BDT-Cl(-5.74 eV)的HOMO逐渐降低。而三个聚合物的LUMO能级则非常相近(-3.79 vs. -3.77 vs. -3.76 eV)。因而,当选择商业化的聚合物PBDB-T作为给体材料与三种聚合物受体匹配时,给-受体之间的LUMO差(ΔLUMO)相近,达到0.76 eV左右。而给-受体间的HOMO差(ΔHOMO)则逐渐增大(0.18 vs. 0.43 vs. 0.46 eV)。不同的ΔHOMO则代表了空穴分离的驱动力。由于BN-BDT: PBDB-T之间的ΔHOMO最小,可以认为其空穴分离驱动力最低,将不利于电荷分离及电子/空穴的平衡传输。
图2. BN-BDT、BN-BDT-F、BN-BDT-Cl和PBDB-T的能级图
选择PBDB-T分别与三个聚合物受体制备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表明,三个电池的开路电压(VOC)相近,均为0.96 V左右。而从非卤化的BN-BDT到氟化的BN-BDT-F再到氯化的BN-BDT-Cl,器件短路电流(JSC)和填充因子(FF)逐渐提高,从而器件的效率从1.60%显著提高到3.71%,进而到4.23%。通过器件物理表征及SCLC测试发现,从BN-BDT到BN-BDT-F和BN-BDT-Cl的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器件的电荷分离效率逐渐提高,电荷复合损耗逐渐降低,空穴/电子迁移率逐渐提高且传输平衡性改善。从而阐明了其效率提升的原因。这项研究证明,在聚合物受体材料中的富电子单元上引入卤素F和Cl,可以在不改变VOC的前提下,显著提高其JSC和FF,从而实现光电转换效率的逐步提升。这是对聚合物受体材料首次进行系统的非卤化、氟化和氯化研究报道。
图3. 基于三个B←N键聚合物的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J-V曲线
该工作最近发表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上(2019,DOI: 10.1021/acsami.9b20214)。论文第一作者为华侨大学与中科院化学所联合培养硕士生孟慧峰。华侨大学已毕业研究生李永春为共同第一作者。通讯作者为华侨大学黄剑华副教授,共同通讯作者为临沂大学李雪梅教授和中科院化学所詹传郎研究员。
- 香港科技大学颜河、于涵 AFM:聚合物受体中的氟化+硒化协同作用增强近红外光子捕获助力高效半透明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 2024-04-29
- 中科院化学所李永舫院士团队 Nat. Commun. : 巨分子受体的精准合成与光伏性能 2023-12-15
- 南科大郭旭岗、冯奎团队 Angew:高电子迁移率的双硒吩酰亚胺基聚合物受体助力高性能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 2023-07-21
- 天大叶龙教授 AFM:高分子复合电极在本征可拉伸有机光伏与传感器的多功能应用 2024-08-18
- 贵州大学谢海波教授、谢远鹏特聘教授团队 AFM:用于柔性可持续有机光伏的生物基热固性基底 2024-03-17
- 山二医郑冰博士、北航霍利军教授 Nano Energy综述:有机光伏聚合物批次控制的研究进展 2024-02-24
- 国科大黄辉教授课题组招聘副研究员和博士后 - 合成方法学、有机太阳能电池和有机光电突触方向 2024-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