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6日,国际学术期刊PNAS在线发表了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谭安江研究员课题组题为“Mass spider silk production through targeted gene replacement in Bombyx mori”的研究论文,该论文报道了利用基因定点替换的方法在家蚕丝腺和蚕茧中大量表达蜘蛛丝蛋白。
蜘蛛丝是自然界中机械性能最好的天然蛋白纤维,其强度甚至高于用于制作防弹衣的凯夫拉纤维,在工业、医疗和国防上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是如何大量获取蜘蛛丝纤维是一直以来难以解决的问题。一方面,由于蜘蛛的领地和捕食特性,无法通过大规模人工养殖获取蜘蛛丝;另一方面,由于蜘蛛丝蛋白结构特殊(分子量大且序列重复性高),采用细菌、酵母、动植物等表达体系面临着成本高昂,纯化和制丝工艺复杂等一系列难以克服的问题。家蚕是唯一可以通过人工养殖大量获取丝纤维的动物,由于蚕丝蛋白和蜘蛛丝蛋白在结构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利用家蚕遗传改造大量获取类蜘蛛丝纤维是一个可行性高的策略。近年来已有通过转基因技术在家蚕中表达蜘蛛丝蛋白的报道,但由于转基因技术本身的限制以及内源性蚕丝蛋白的表达干扰,蜘蛛丝蛋白的产量一直难以得到提高。
谭安江研究员课题组一直致力于昆虫转基因和基因组编辑等遗传调控技术的应用。家蚕丝蛋白的主要成分有丝素重链(FibH),丝素轻链(FibL),丝胶蛋白(Sericin)等,其中FibH的分子量达350kDa,约占整个丝蛋白含量的70%以上,也是决定蚕丝纤维机械性能的主要因素。在本项研究中,作者利用基因组编辑工具TALEN 完全敲除了FibH编码区,同时保留了编码区上下游完整的调控序列。在此基础上定点整合了含有部分蜘蛛丝基因和荧光标记的DNA片段,实现了:1.完全去除内源性丝蛋白FibH的表达(knock out);2.利用FibH的内源性调控序列来调控外源性蜘蛛丝基因的表达(knock in and gene replacement)。在转化个体的丝腺和蚕茧中均可检测到蜘蛛丝蛋白的表达,其含量在纯和个体的茧层中可达35.2%,远远高于已报道的转基因方法(0.3-3%)。因转入的蜘蛛丝蛋白片段分子量较小(约70kDa),此次获得的嵌合型蜘蛛丝与对照品种蚕丝相比,在强度上有所下降,但在延展性上有了显著提高。本系统拓展了家蚕丝腺生物反应器的应用,为利用家蚕大量生产新型纤维材料及表达其它高附加值蛋白提供了新的策略。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博士后许军和复旦大学博士生董庆林为共同第一作者,谭安江研究员为通讯作者。研究工作得到了中科院重点部署和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等项目的资助。
- 西南大学夏庆友教授团队 Biomaterials:基于家蚕生物反应器种质素材 - 开发新型蚕丝材料促进腭裂修复 2024-12-19
- 韩国延世大学Cheolmin Park院士团队《Device》:一种可降解的具有双模触觉感知的蚕丝基自供能皮肤 2024-10-25
- 苏大李刚教授、英国曼大李翼教授、帝国理工陈凯丽博士 CEJ:具有自清洁功能的水下可穿戴应变传感器 2024-05-11
- 南开刘遵峰、东华朱美芳院士、中国药大周湘 Nat. Commun.:超细纳米纤维的高强韧聚电解质人造蛛丝和高性能人工肌肉 2024-04-28
- 天津工业大学王润、刘雍/南开大学刘遵峰《Adv. Sci.》:基于氢键纳米团簇的仿蛛丝水凝胶微纤维 2024-04-21
- 深圳大学黄思雅课题组 AFM:受蜘蛛丝启发的具有应变强化、高阻尼和超收缩性能的非均相超分子网络 2023-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