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秩序”的黎明之前——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三届二次理事会呼吁联动机制
2012-3-28 来源:中国纺织报
关键词:产业用纺织品 联动机制
标准新秩序 “归口之争”能否唤醒联动效应?
如果说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最大掣肘不是技术、资金而是市场,那么重点领域标准的缺失和标准体系的不完善应该是最致命的那根软肋。说起这一点,家家都有切肤之痛。
记者了解到,庄洁无纺与福建恒安共同开发的蚕丝纤维水刺非织造布,经过近一年半的反复试样终获成功,但批量生产时的外观疵点及理性指标验收标准没有统一,商洽近半年后两家企业定了一个临时性参考指标作为标准,结果影响了产品的上市时间。
“目前中国土工布行业条块分割严重,铁路、公路、水利和垃圾填埋等主要土工布应用行业的产品标准和应用规范均由这些行业的主管部门把持,行业协会对这些领域在标准制定、应用规范等方面的影响十分有限。”谭亦武告诉记者,企业开发的新产品无法纳入这些行业标准修订的服务范围,导致企业创新成果难以实现其社会价值,严重挫伤了企业产品开发、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某些领域因为缺少强制性标准而对引导消费构成了障碍。刘千涵认为,在发达国家的篷盖布中涤纶工业丝所占比例在80%以上,而国内市场缺乏严格的产业分类和市场标准,且无相关立法,致使终端消费者没有形成消费习惯。近年来国内生产捆绑带的厂家逐渐增多,产品主要出口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内销依然薄弱。
第三届全国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产业用纺织品分技术委员会换届后的首项任务,就是组织专家对《产业用纺织品分类》国家标准的审定,核心问题聚焦在“归口之争”。
对外的“归口之争”体现在已报计划但未下达的重点领域标准项目,上报的多项标准都是在与应用领域相关部门的协调中因意见不统一而暂时搁浅。对此李陵申认为,适当强调势力范围便于下游应用领域形成认知,为行业争取更大利益;但从长远来看,与其无休无止地争夺主导权,不如形成跨行业、跨部门的联动机制。
对内的“归口之争”体现在有些专家委员对本企业产品范畴之外的技术标准不愿表态。事实上,因为产业用纺织品技术脉络的复杂性,标委会的委员构成只能以基本资质作为首要考虑因素,同时兼顾各领域都有专家代表。标委会副主任方锡江表示,专家委员有责任和义务去搭建领域之外的新知识体系,决不提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说白了,《产业用纺织品分类》国家标准的制定是为了方便企业找准位置,规范行业有序竞争。然而为了实现这个最基本的愿望却是大费周章。在广泛参照国外标准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习惯的产品种类、海关出口产品分类、国内统计口径等因素统统被考虑进来。尽管如此,各方诉求依旧难以平衡,一个关于产品分类的标准,险些讨论成一本百科全书。
归根结底,这就是行业的复杂性。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一面品尝着产业用纺织品标准化体系不成熟的果实,一面谨慎思考着行业及自身的宿命。
冯光忠认为,企业生产经营特别是对外出口,没有标准不行,标准适用性差也不行,目前行业在标准方面存在几个问题:第一,标准相对国外比较少,虽然建立了水刺非织造布的行业标准,但是水刺非织造布的用途非常广泛,针对用途分别建立标准还要做很多工作;第二,标准的适用性与涵盖范围还有欠缺,标准在有些方面过于笼统,缺乏量化细化;第三,由于标准的不完善与缺失,对于出口产品,一旦出现纠纷,检测机构与检测报告能否作为纠纷解决的权威裁决目前来看还有一定的困难。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的权威性亟待提高。
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标准与信息部主任张传雄表示,目前16大类产业用纺织品的386个国家标准所涉及归口单位多达56个,标准间既有交叉、又有脱节,部分标准相对滞后于市场需求,部分标准如汽车内饰用纺织品的成套测试方法等缺失,影响了行业健康发展。这些都是产业用纺织品标准化工作“十二五”规划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为保障机制,“十二五”期间需要理顺的关键环节之一,是希望将“产业用纺织品分技术委员会”适时提升为“全国产业用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不敢说百废待兴,但行业新秩序的建立的确是千头万绪。被外界关注越深,被企业寄予期望越多,肩上的担子也就越大。嘴上虽然说着“一切慢慢来”,可是内心的焦急和脚步的匆忙,才是这个行业眼下最真实的情态。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