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讯 >> 纤维 >> 人物访谈 >> 正文
李陵申畅谈产业用纺织品“十二五”发展规划
2012-2-14 来源:中国纺织报
关键词:产业用纺织品 十二五发展规划 李陵申

别人是义务,自己是责任

记者:在国外同行眼中,我们的产业形象如何?

李陵申:   

    目前全球纺织领域竞争最激烈的环节集中在产业用纺织品。其他终端产品已经通过逐渐转移产能的方式重新分配了利润结构,唯有技术纺织品的争夺正进入白热化。

    在老外眼中,中国企业最不缺钱,买了厂房再买设备,产品也就唾手可得,而市场是现成的。所以他们的关键技术设备不敢轻易外发,尤其避免向中国出口。

    去年中德论坛的时候我有一个很深的体会,同样的谈判和美国无纺布协会主席进行得也相当顺利,但是到最后美国企业也未能达成中国之行,原因是他“说服不了董事会”。

    美国企业认为,他们没有责任和义务来培训自己的直接竞争对手。而交流是双向的,我们除了能“推销”完全开放的市场和逐渐成熟的知识产权保护氛围,其他几乎没有什么可让对方参考,这对于唯恐技术流失的外方,吸引力自然不大。

    现在的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如同以前的汽车行业。欧洲最先带着抵触进入中国,技术公开化的同时,也享受了先到先得的市场份额。相互开放一定是今后的趋势,那种“只占用你的市场,却不培育你的技术、不锻炼你的队伍”的想法是狭隘的。

技术跨界“自给自足”

记者:如何与化纤、纺机行业协同提高产业质量和市场拓展能力?

李陵申:

    为了避免外行管理内行,个别应用领域成立了分会。分会职能类似于国家科技创新联盟,侧重于该领域的共性技术交流,企业之间针对相关技术的沟通是无障碍的。

    说到产业用纺织品技术进步,不得不归功于产业链上游的纤维技术革命。原先高性能纤维全靠进口,国产化率提高之后有效控制了成本。当然,产业用纺织品对国产高性能纤维的大量使用,也反过来带动了纤维产业的更快发展。

    产品的技术水平提升有赖于设备水平。纺机企业越来越多地投身于产业用纺织品专用设备研发,看准的就是单台贡献率高、投资回报率可观。不少纺机企业愿意成为我们的会员,强调基于下游的研发,从而也派生出一种跨界现象:企业为调试设备而生产的非织造布,在市场上卖得挺好。因为不停地研发、生产、调试,这些企业永远站在设备和产品的技术高点;可是这样一来谁也不敢买他的设备了,因为永远也敢不上他的研发速度。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佳)
首页 上页 ... [1] [2] [3] [4] [5] [6] [7] [8] 下页 末页
查看评论】【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