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讯 >> 纤维 >> 人物访谈 >> 正文
李陵申畅谈产业用纺织品“十二五”发展规划
2012-2-14 来源:中国纺织报
关键词:产业用纺织品 十二五发展规划 李陵申

字斟句酌的学术精神

记者:规划出台如此审慎,在哪些细节上进行了磨合?

李陵申:

    规划中,某些指标的设定比欧美、日本等产业用纺织品发达国家、甚至比中国台湾和香港的发展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但目标的切实可行更为重要。

    像关键共性技术的目标设置,既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太低了缺乏前瞻性和指导性,太高了执行起来不易落地。比如,规划中说要加强生物医用纺织品的“基础性研究”,而不是“工程化研究”或“产业化推广”。

    对细节字斟句酌是规划的一个显著特征。一种表述方式乃至一个字眼的推敲,都体现了产业问题研究的学术精神。例如,过去常说“无纺布”,实际从生产过程来看,并不是“无纺”,而是“非织”。再如,“过滤与分离”这两个并列概念的提出,是因为烟与粉尘之间叫作过滤,而液体与液体之间则称为分离。

    涉及到一些相对模糊的概念如“完善标准管理体系”,执行时的拆解就显得非常必要:标准究竟缺失多少?哪些需要补充?哪些需要修订?都必须经过严格的余数分析来定性。

    针对学术之争,我们计划在“国标标准”之后,马上着手出版“术语标准”。

取舍之间凸显重点

记者:从哪些内容的取舍能够看出现阶段的发展特点和要点?

李陵申:

    规划提出的六大重点领域,原则上本着量大面广、产业化程度高、与国外成熟品类基本对应。农用纺织品不在其列的一个原因就是用量不大,草坪保护、保温大棚对农用纺织品的需求量,与高铁、南水北调工程对土工用纺织品的需求量不能相提并论。

    纺织行业整体强调的中西部产业转移,在产业用“十二五”规划中是个缺项。从产业用空间布局来看,企业主要集中在沿海,产销模式基本上是本地消化,运输成本一旦加上去,可能竞争优势就没了。外商的选择也偏重于东部,因为招商成本相对较低。

    上市公司的发展指标也没有体现在规划当中。最初设想过10亿元、20亿元、50亿元等几个指标下的上市公司数量增长情况,但比起化纤的千亿元、服装的百亿元规模,我们的指标显得太低。反过来再看产业用14家上市公司,融资后的全产业链铺设以及兼并重组,使得迅速做大几乎成为普遍规律。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佳)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下页 末页
查看评论】【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