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讯 >> 涂料与油墨 >> 企业动态 >> 正文
被日本抢风头 武汉国漆欲重夺海外市场
2011-11-11 来源:长江日报
关键词:生漆 大漆 天然漆 武汉国漆 原料漆
    近日,武汉市国漆有限公司举行一场仪式,挂上“武汉老字号”牌匾。这家年逾半百企业的主要产品为国漆,其制作、涂刷工艺已在我国传承千年。
    记者了解到,在国际市场上,这项千年国粹却被日本人抢足风头。武汉国漆正在积极发展海外市场,重新夺回“国漆”风采。
    昨日,记者从武汉市国漆有限公司了解到,这家企业生漆年产量约200吨,占全国产量三成份额,精制漆产量居全国首位,9成传统生漆出口日、韩、东南亚。
    武汉国漆副总经理丁方煜表示,“我们希望夺回一部分精制生漆的海外市场,重新打响中国‘国漆’的声名”。
    国漆,也称生漆、大漆、天然漆。它取自一种天然漆树,其树干割口分泌出的乳白色或黄色液体,在空气中氧化干燥,结成光亮坚硬漆膜,耐水、热、腐蚀、摩擦。
    自古以来,生漆就是外贸物资之一,其中,湖北毛坝漆更是原料漆之翘楚。唐宋时期,国漆生产技艺传到日本和朝鲜。然而,自上世纪70年代,“徒弟”打倒“老师傅”,国际上最精湛的生漆并非来自中国,而是日本。
    丁方煜介绍,目前,日本的精制生漆可以卖到500元/公斤,其中,95%的原料来自中国。而中国成为其“原料库”,原料漆价格不超过200元/公斤,利润不到日本的一半。
    据了解,国内年产50吨以上的规模生漆厂不到10家,而有能力出口精制生漆的企业不过1-2家。其中一家,就是武汉国漆。它的前身是具有百年历史“前店后厂”的13家漆铺,在1956年公私合营组建而成。
    近两年,公司利用红外传热、液压控制搅拌速度等技术,改良出精制国漆涂料。其中,低黏度、易涂刷、光泽优雅的精制赛霞漆、朱合漆受到日本、韩国和台湾等地欢迎。
    丁方煜回忆,直至上世纪80年代,国漆仍是武汉市民制作家具的必备品,“产品供不应求,多买一些都需要批条子”。到上世纪90年代,化学涂料由于色彩丰富、涂刷便捷、价格便宜,迅速“占领”大街小巷,国漆的生存空间快速萎缩,大批国漆厂、作坊倒闭,懂行的师傅大量流失。
    近两年,由于生态、环保等理念兴起,天然的国漆市场逐渐回温。每天,武汉国漆公司员工都能接到订货的电话。客户说,“我想买点国漆”。公司员工不问人家要多少,而是反问,“你们那里有做国漆的师傅吗?”丁方煜介绍,约半数客户就在这里“卡壳”,扫兴而归。
    “刷国漆是一个技术活”。它讲究温度、湿度,不同产地的原料漆,刷在不同木料上,方式都不一样,“非常复杂,刷一只小根雕就要1个多月”。
    数千年来,这套工艺几乎全靠师徒之间口耳相传,并没有成型的教科书。“一个成熟的国漆师傅起码要在业内‘修炼’10年”。
    眼下,江浙地区生产红木家具,需用国漆,较易找到刷漆师傅,“但湖北、陕西等原料漆产地却难找到”。
    在武汉国漆生产车间,制漆30多年的简师傅正守在搅拌机旁,按照传统工艺,刮下一桶桶黏稠的天然漆。在这里,制漆、刷漆的师傅都在45岁以上。
    老师傅说,刷漆工作比较枯燥,气味偏重,有些人还容易过敏,所以80后、90后年轻人很少主动学习这门传统技艺。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国内传统国漆价格相对较高:精制国漆价格在150-280元/公斤,为一些品牌化学涂料价格的3-10倍,主要用于刷制高档家具。“国内市场相对狭窄,年轻人担心长时间投入难得回报”。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蓝剑)
查看评论】【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