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线、周线都遇到阻力位;周线上涨压力295。
沪胶日线
图为沪胶日线走势图。(图片来源:海通期货研究所)
沪胶周线
图为沪胶周线走势图。(图片来源:海通期货研究所)
沪胶周线遇阻回落,追高谨慎。
【本周展望及操作建议】
后市展望
尽管沪胶价格目前仍处于强势上涨轨道中,但影响它的利空因素并没有因此消退,影响因素在市场的消化中此消彼长,强势的上涨消化了短期的利多因素,而天胶对经济前景、汽车及轮胎业产销淡季以及割胶旺季来临的担忧仍挥之不去,随着天胶的连续冲高,后市调整压力逐步累积,短期内面临的调整压力越来越大,预计8 月中旬天胶将迎来阶段性顶部,将冲高回落的概率极大,当RU1101 合约25500 元以上,可战略性建空。
操作建议
全球经济面临的复杂局面增加了经济走势的不确定性,加上国内经济放缓的预期以及流动性的偏紧操作,使得沪胶面临巨大压力,但短期通胀以及天胶供给偏紧情况亦对沪胶构成一定支撑。技术上沪胶也有向下修正的需求,因此沪胶短期上行阻力不小,后期走势举步维艰。多头逢高获利了结,严格控制仓位。
【下周关注】
美债愈印愈多 谁是最后买家?
美国联储局表明维持量化宽松政策,把资产规模维持在现时2.054 万亿(美元,下同)水平,而且新一轮的资产买入计划,收购主要集中过去未有涉及的2 年到10 年期公债,这亦是政府融资时最常发行的债券年期。尽管联储局已乖乖坐好,确立其国债大买家地位,但其他投资者会否一样乖乖地“你印我买”,则是一个疑问。根据美国财政部资料显示,截至今年年底,外国持有美债的金额终于打破4 万亿大关,达至40,092 亿;尽管中国仍是美债的最大买家,持有的所有美国公债达8,437 亿,但由于其连续第2 个月净卖出美国国债,已引发外界揣测美国公债收益率下降,减低投资吸引力。
点评:其实除了中国之外,不难发现自金融危机后,狂买美债的亚洲国家,买入速度均有放缓迹象;而一众资源国家更是纷纷减持美债。以巴西为例,其持有美债金额由2 月份1,708 亿的高位,降至6 月底的1,584 亿;俄罗斯情况亦相同,其今年一样减持美债规模,虽然近期持有量微升至1,234 亿,但较去年年底的1,418 亿亦告下挫。过去面对汇率持续高企,不少亚洲国家均希望降低自己的汇率,以增加出口竞争力,相信这亦是日本狂买美国国债的原因之一。
目前日本持有8,036 亿美债,仅次于中国,不排除有后来追上之势;不过,其他国家则似乎更偏向以金额或行政手段,阻止欧美印银纸所带来的巨大资金流入影响,例如越南央行便“手动”将越南盾兑美元汇率贬值2.1%,以遏制该国的贸易逆差。当山姆大叔透过购买政府债券,来增加货币供应,已有“财赤货币化”的危机出现,美元的吸引力相对降低,各国央行谋求出路属自然之举;不过,连在过去1 年狂买美债的本土投资者,似乎亦有转軚之势,两位学者Jeremy Siegel 及Jeremy Schwartz 在《华尔街日报》便以《The Great American Bond Bubble》为题,指美债泡沫一如当年科技狂潮,随时会爆破。美债“最终买家”到底会是谁?绝对是一条绝世迷题。
中国工资上涨的意义
对于希望利用中国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国内外企业来说,多年来,中国沿海制造业中心一直是生产基地的上上之选。然而,自今年5 月份以来,中国境内劳资争端明显增多,加之人民币走强以及政府采取行动遏制污染和产能过剩,表明这种低成本的生产模式已不再稳固。
中国雇员人数最多的制造业企业——富士康宣布,将上调价格并提高生产自动化程度,就彰显了这一点。劳动力成本上涨虽让人怀疑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但也可把它视为向高附加值制造转移、中国消费市场吸引力日益增强这一过程的一部分。近几个月来,劳资关系紧张导致中国许多大型工厂停产,包括生产本田和丰田汽车的工厂,新近则涉及零部件供应商Atsumitec 和欧姆龙。官方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在中国两大制造业中心“珠三角”和“长三角”,劳动力成本上涨了20%‐25%,全国最低工资标准平均上调12%。
点评:管理层将表现得更愿意去适应工人的要求。工资压力并不仅限于制造业——中国市场上最大的餐饮集团百胜餐饮集团的管理层已表示,预计今年下半年劳动力成本将出现大幅上涨。投资者也应记住,可供投资的中国公司明显偏重于金融、电信和能源等行业,而制造业工资上涨对这些行业的影响想必会比较小(这些行业的工资本来就远高于平均水平)。大体上讲,高附加值商品的生产可能仍将集中在老牌制造业中心,以利用当地更完善的经销网络、供应链和技术熟练的工人。人口因素是劳动力问题的根源所在。近些年来,中国劳动力过剩的现象逐渐减轻,年龄介于20‐39 岁之间的劳动力人数(他们在劳动密集型企业的雇员中占很大比例)不断减少。未来几年内,非技术类农民工工资的年增长率有可能超过总体工资年增长率。因此我们认为,收入的不断增长,将有利于中国实现经济再平衡,以摆脱对投资和净出口的过度依赖。随着中国大量劳动人口的可支配收入提高,中国达到较高收入水平的家庭将为数可观,他们将能够消费得起更加丰富多样的食品、品牌服装、教育和娱乐以及旅游等服务。向中部地区迁移的过程将推高物流需求,而不断加大的工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