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讯 >> 化工 >> 行业动态 >> 正文
化工巨头暗战黄三角 山东地炼绝处逢生
2010-1-19 来源:中国化工网
关键词:蓝星石化 中化工 中海油 化工巨头

    1月16日,2010中国油气商品交易会在广东惠州大亚湾举行。这是中海油首家炼油厂广东惠州炼厂投产后,惠州举办的首次大型油品交易会。
    据会议之前透露的消息,山东地炼企业组团参与了这次会议,目前是与中海油洽谈资源互换等合作。
    而大约一个月前,中国石油山东输油有限公司在山东挂牌成立,该公司开工建设了一条山东日照至东明的原油管道(下称“日东管道”),在2011年6月底建成投产后年输油能力达1000万吨。
    这可能只是山东地炼最近崭露头角的显性事件。据了解,与一年前山东地炼企业穷途毕现不同,这个总产能高达4000多万吨、大小炼厂高达20多家(有数据称为21家)的山东地炼,正在成为投资者争抢的香饽饽。
    “今年我们正在向终端零售网络发力,集团公司对此已有部署。”1月18日,中国化工集团旗下一家山东炼化公司的负责人如此向记者表示。实际上,除了中海油、中石油、中国化工等大鳄外,包括韩国SK、道达尔等外资化工巨头也正把扩张触角伸向山东。
    “黄三角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山东地炼的价值已经开始凸显。”中国化工网资讯中心总编刘心田说,这让它们在面对石化巨头时有了更多的议价能力。

    地炼升值

    在中海油惠州炼厂投产前,山东地炼一直是两大石油巨头之外的重要成品油补充来源。
    根据山东省炼油与化工协会的统计,截至2008年底,山东地炼全产业就业职工3万多人,总资产约400亿元,原油一次加工能力4500万吨/年。但这些地炼企业的生存境况却不如人意。
    据山东省石油与化工协会会长刘爱英介绍,整个山东地炼的国家原油配置指标每年不到200万吨,地炼企业不得不从海外进口燃料油作为原料。
    就在一年多前,山东地炼还是一副狼狈不堪的景象。当时,很多地炼厂的开工率一度跌破15%,整个山东地炼行业都被愁云惨雾所笼罩。而这并不是山东地炼第一次陷入困境。
    为了挽救危局,2009年初,山东省经贸委技术改造处官员当时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透露,山东将以21家地炼企业为基础,组建山东省石油化工集团。
    这个规划一度让山东业界振奋,但有分析称,“要把分散的、不同所有制性质的地炼企业整合起来,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实际上,山东石油化工集团组建方案除了公开表示征求意见外,一年时间过去了,并没有更多进展。而如今,随着黄三角开发战略的正式启动,山东地炼却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集体重组事件似乎已经沦为“纸上谈兵”。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蓝剑)
查看评论】【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