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生物大分子透皮给药的领域瓶颈与临床需求
生物大分子(蛋白质、多肽类药物等)的经皮给药系统,因能规避口服给药的首过效应、提升患者依从性、减少注射相关并发症等优势,成为递药系统研究的核心方向之一。然而,皮肤的屏障功能构成关键制约——一方面,10-15 μm厚的角质层由角质细胞与高度有序排列的脂质(含15%带负电脂肪酸)构成“砖墙结构”;另一方面,活性表皮层细胞间存在紧密连接,这两大结构共同导致生物大分子难以渗透皮肤。
尽管以胰岛素为代表的生物大分子无创透皮给药已历经数十年探索(如脂质体、纳米粒等载体),却始终未能实现临床转化。因此,开发适配皮肤生理特征、兼具高效渗透与生物安全性的载体系统,是破解生物大分子透皮难题的关键。
研究突破:皮肤渗透性高分子OP的设计与透皮机制
针对这一领域痛点,近日一项发表于《Nature》期刊的研究“A skin-permeable polymer for non-invasive transdermal insulin delivery”提出了颠覆性的解决方案。该研究首次报道了一种皮肤渗透性高分子——聚[2-(N-氧化物-N,N-二甲基氨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OP),成功实现胰岛素无创透皮给药,其胰岛素键合物(OP-I)在糖尿病动物模型中,展现出与皮下注射胰岛素相当的降糖疗效。韦秋雨博士、何至博士、李梓凡博士生、周珠贤教授为共同第一作者,申有青教授,周如鸿教授,陈荣军教授及相佳佳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

图1. OP-I在皮肤角质层扩散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该研究的核心创新,在于构建了“皮肤生理pH梯度适配的智能递药机制”,具体分为三阶段:
1. 皮肤表面的靶向富集(pH≈5,弱酸性环境)
OP含有可质子化的三级胺氧化物基团,在皮肤表面(皮脂膜及角质层表层)弱酸性条件下发生质子化,使OP带正电。通过静电相互作用,OP与角质层细胞间隙带负电的脂肪酸紧密结合,形成局部高浓度药物储库,为后续渗透提供浓度梯度。
2. 表皮层的高效渗透(pH≈7,中性环境)
随渗透深度增加,角质层内侧至活性表皮层的pH升至中性,OP发生去质子化转变为电中性且非常亲水的聚两性离子,与角质层脂质的静电相互作用大大减弱(图1),可自由通过角质细胞间隙,区别于传统化学促渗剂的屏障破坏机制。
3. 深层皮肤的跳跃递送
在活性表皮层及真皮层,OP-I不会被细胞摄取,而是沿细胞膜表面发生“跳跃式移动(hopping)”,有效避开了细胞内酶的降解,快速渗透皮肤,最终经真皮层淋巴管进入体循环,实现全身递送。
为系统验证该透皮给药技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团队在两种糖尿病模型动物中开展评估(图2)。OP-I可高效靶向肝脏、脂肪、肌肉等血糖调控关键组织,这为其强效降糖效应提供了明确机制支撑。具体而言,对STZ诱导的糖尿病小鼠经皮给予116 U/kg OP-I,血糖在1 h内即可快速降至正常范围,降糖效果与皮下注射胰岛素相当,药效持续时间延长至12 h以上且无低血糖风险;针对皮肤结构更接近人类的糖尿病迷你猪,仅需29 U/kg的经皮给药剂量,即可实现血糖正常化。持续给药后,动物皮肤角质层结构完整、细胞间隙无扩张,也没有出现炎症、细胞凋亡等副作用,证明该技术的安全性。

图2. OP-I经皮给药后的降糖效果
总结:不止胰岛素,开启生物大分子透皮新时代
对糖尿病患者而言,“告别针头”不再是奢望。随着该技术持续推进临床研究,未来可能只需通过皮肤涂药便可实现血糖平稳控制,显著提升治疗便利性与依从性。目前,该体系已成功拓展至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治疗性蛋白、单克隆抗体及siRNA等多类生物大分子,证实其具有普适性,为生物大分子无损透皮给药开辟全新研究方向。相关技术已转让企业并推进临床转化,若转化成功,不仅将重构生物大分子给药体系,更能为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等需长期注射的慢性疾病提供创新治疗方案,生物大分子无损透皮给药的蓝图正在被逐步绘制。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9729-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