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中科院院士杨玉良:科研成果发布要讲科学
2004-08-23  来源:东方网-文汇报
关键词:

   成果是否重大应用标准判断

  “科研成果的发布和报道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专业知识背景,不严肃的科研成果报道不仅不能带给公众真实的科学知识,还会在知识界和公众中引起不良反映。科研成果的公众报道应该有一个整体流程。”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副校长杨玉良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了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他认为基础研究科研成果的重大与否,一个最简单的判断标准就是成果是否已在严肃的专业性刊物上发表,或是否经过负责任的专家评审。

  一些成果报道追求轰动效应

  杨玉良坦率指出,现在不少科研成果报道追求新闻轰动效应,但实际上不少报道完全变了味,误导了公众和科技管理部门。比如前几年在几家媒体的头版上曾报道过的一条“中国的一名科学家推翻了量子力学”的消息,事实上至今仍然未能有科学家能够从理论和实验上推翻量子力学,这在国内外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遗憾的是,这样的一些不良现象近来仍屡有发生。

  滥用世界领先词语极不严谨

  杨玉良说,基础研究的科研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开创性的,即为某一个领域作了很好的奠基;另一种情况则是在他人开创的领域里进行跟踪和完善。现在不少科研报道动辄就称“开创了某一新的研究领域”,要不就是“在某一领域开创了一个新的天地”。而实际上客观地说,迄今仍鲜有完全由我国科学家所开创的新的科研领域。科学家们都很清楚,要真正开创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是十分不易的,即使某人在基础研究领域作出了某个重要的成果,那也未必达到开创了一个新领域的地步。杨玉良指出,现在媒体对于科研成果的报道似乎动辄就是世界领先或世界先进、国内领先或国内先进,滥用这样的词语实际上是极不严谨的。科研成果的报道不仅需要科学家自身的严谨态度,对新闻工作者也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杨玉良还指出一种倾向,那就是无论在介绍什么科研成果时都将其解释为能够为人类生活的某一方面带来实质性的变化。实际上不少研究成果仅仅处于基础研究阶段,离实际应用还有很大的距离。基础研究阶段的成果自然有其重要的应用前景,但将长远的应用可能性夸大为似乎立即就可实质性地改变人类的生活,也是有悖于科学精神的。他认为不久前媒体上关于上海交大严德岳教授的大分子宏观尺寸自组装科研成果的报道比较准确,既没有夸大成果的水平,也没有随意地与成果的即时应用相联系,反映了严教授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研要讲科学报道也须严谨

  杨玉良认为,科学家不能正确地公布自己的科研成果或媒体不能正确地报道科研成果,其结果使公众对我国的科研现状缺乏真实的了解,客观上也损害了科学家自己的利益。科学界有一条“潜规则”,科学家应该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反对任意夸大自己的科研成果。不论是科研工作者还是媒体,对于一些即使是经过检索查询的科研成果也应该谨慎,因为目前国内的情报查询检索机制还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经常出现研究人员提供的检索“关键词”有意避开了那些与自己的成果关联性更大的“关键词”的情况,从而可能因一词之差就会避开了一大批已有的相同或者相类似的科研成果。杨玉良认为,科学家有责任向社会公众普及科学知识,汇报自己的科研成果,但更重要的责任是必须严肃、准确、客观地向公众介绍这一切。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晓靖)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
  • 暂无相关新闻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学者介绍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