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数字时代下 身陷困局的学术出版将何去何从
2013-01-11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1月9日下午,2013年中国学术出版年会在京举行,此次主题为“数字环境下的学术出版与营销”,来自多家出版发行单位的领军人物与全国各地图书经销商汇聚一起,共同探讨一个迫切的行业难题:如何面对数字时代带来的冲击波,身陷困局的学术出版何以安身立命?

  无法忽视“知识速食”的数字时代对传统出版业的压迫感

  此次出版年会上,诸多发言者大都离不开“网络”二字,无法忽视“知识速食”的数字时代对传统出版业的压迫感。大家一致感觉的是:一方面网络化、数字化实现了海量信息便捷快速地获取,另一方面,阅读碎片化、快餐式的浅阅读占据了本来就不多的阅读时间,知识和学术在快捷的同时也越来越大众,假专业、伪科学也借助于网络的力量大行其道。因此,社科文献出版社市场营销总监蔡继辉的几句话颇获与会者普遍认同:“阅读什么、怎么阅读,已成为了数字时代学习能力的新问题。”

  社科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提出自己的见解,认为学术出版不是大众出版,是为精英服务,承载了思想传播和传承的功能,处于整个出版产业链的顶端。他查阅大量史料后坚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代表了亚洲最高的学术出版水平,和世界的学术出版水平是同步的。只不过事后几十年大陆学术出版历经衰退。

  学术出版规模巨大,投入产出严重不成比例

  谢寿光说,2012年是中国学术出版的元年。他为此举例证明:“学术出版规模巨大,我们用宽口径统计,年出版学术图书的种类近4万种;学术出版工程放量剧增,三天两头都有巨著问世;国家层面的投入加大,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到去年的研究经费已经是12亿,新闻出版总署的出版基金去年是3亿,教育部社科司的研究经费也达到3亿。国家社科基金里有相当一部分的研究经费都会转化为出版活动。”

  但是,谢寿光指出,投入产出严重不成比例,学术图书能被国外大学图书馆收藏的不到年出版总量的四分之一,能被译成世界主要语种进入国际学术交流体系的不过千种。再则,数量与质量的发展严重不平衡,数量巨大,质量却偏低或者说很低,人文社会科学图书大量存在泛化、低水平重复,甚至抄袭和剽窃现象。谢寿光强调,相当多的出版单位对学术出版基本没有门槛,只要给钱就可以出,这种现象比比皆是,专业化程度远不如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他说:“没有专业操守,对学术没有敬畏之心,大家觉得什么事都能搞定,什么人都可以做学术书。最可怕的是,为了应付学术出版规范,现在出现大量的文献造假,给你安上主题词,安上参考文献,安上索引,其实那根本就不是学术书。”假文献衬映的是学术规范的严重缺失,武汉大学去年做了一项研究,发现有索引的学术图书占整个出版量中3%都不到。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郝振省批评说,一些专家学者学风不扎实,不踏踏实实做学问,忙于跑各种关系,做表面文章,将学术研究变成了名利博弈,将学术论著变成支撑其提升和待遇提高的筹码。而出版机构对学术著作理应起到的遴选和把关作用都不到位,不少出版人只想短平快,马上见效益,没有十年磨一剑的耐心。

  在大时代、大媒体面前,我们一定要有大出版的胸怀

  商务印书馆总编辑于殿利在会上提出“大时代呼唤大编辑”的概念。他解释道,在数字时代,知识爆炸非常严重,互联网的知识仅仅停留在浏览层面,不能被使用,因为网上信息是没有经过任何编辑的加工和把关。当这些知识和信息真假难辨的时候,人类将无所适从、寸步难行。

  他说:“‘编辑是为他人作嫁衣’这句话在当今时代已经不够用了,编辑是图书内容、产品价值的共同创造者。全球迎来了数字化时代,所有科学技术的到来都是为解放、释放和创造新生产力服务的,所以出版业没有必要为数字化时代感到恐惧,恐惧的是我们的观念落后,我们不能及时跟进和利用这些科学技术。在大时代、大媒体面前我们一定要有大出版的胸怀,要能做以内容为核心、策划一切读者所喜欢产品形式的大编辑。”

  谢寿光在会场上感慨道,国家学术宏观环境趋暖,学术出路的大增和研究手段的数字化,极大地提高了学术生长能力。今天有巨大的数据库支撑,研究花的时间大大减小。在这样的数字时代,更要呼吁业界升华对学术的敬畏之心,恪守对学术出版的专业精神。

  去年9月新闻出版总署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术著作出版规范的通知》,多家出版单位也发出实施学术规范的倡议,学术出版规范已成为业界最热门的话题。郝振省院长在会上透露,相关部门正按照要求,争取在今年出台三到五个具体的学术规范标准。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徐)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