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基础与前沿并重、授课与研讨互补——2007年度全国物理化学研究生暑期学校侧记
2007-08-06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关键词:

    2007年全国物理化学研究生暑期学校7月16日正式开学,来自全国各地的研究生和青年教师共248人参加了暑期学校的学习。本次暑期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包括了院士论坛、前沿讲座和基础理论等三大部分,全部邀请海内外物理化学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讲授。一周来,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带给学员们一堂又一堂精彩生动的讲座和授课,让众多学员收益匪浅。


    院士论坛首先拉开了暑期学校的序幕。杨玉良院士的“生命相关体系的复杂形态及其某些行为的理论初探”、田中群院士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表面科学、光谱学与纳米科学交叉的前沿领域”和侯建国院士的“STM实验技术和单分子物理化学进展”等系列演讲,精彩纷呈,获得了学员们经久不息的掌声。院士们的演讲,不仅指出了物理化学领域若干最前沿的科技动向,还谆谆教诲大家如何选题、如何研究的方法。同时,院士们的成功之路,对广大学员又是一种很好的启发与激励。
      
  暑期学校将基础与前沿并重始终贯穿于随后的授课过程。厦门大学田中群院士深入浅出地向大家介绍电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和一些前沿问题,并对电化学在现代化学中的定位做了一定的描述。台湾大学张有义教授讲述了胶体的稳定与DLVO理论,强调对基本定义的理解和公式的推导,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和大家一起领略了胶体的一系列性质以及相关理论。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的王鸿飞研究员给大家讲述了表面与界面化学中Langmuir单分子膜的结构以及相关性质,对液体界面Gibbs膜结构和胶体界面吸附及界面分子的相干振动光谱也做了详细的介绍。香港科技大学严以京教授从理论和技术层面向学员们生动地阐述了电子传递速率过程中的量子效应和其他相关问题。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翁羽翔研究员介绍了超快动力学和超快光学的相关理论和实验技术。北京师范大学邵久书教授给大家讲述了分子手性在物理化学研究里的独特意义,并通过实例告诉大家有时候简单的实验也会得到极为重要的结果。

   暑期学校的学员们来自不同院校和研究院所的不同专业,对一些问题的理解既有学科优势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暑期学校还注重授课与研讨的互补。课上,学员们经常基于自己的理解即时地对课程内容提出各种问题,学者们则认真热情地就这些问题一一进行讨论和解答。课后,教员办公室和学员办公室又成为专家学者与学员一起进一步深入研讨与切磋的场所。此外,暑期学校还安排和组织学员们在课余进行分组专题演讲和讨论,以促进学员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增进学员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暑期学校的专家学者们在授课中既有结合自己领域的前沿问题,又有内容扎实的理论讲解和公式推演;既有实验的经验介绍和技术交流,又有科研中的亲身体会和认知感悟;既严谨又不失风趣。因此暑期学校的讲座既让学员们深受启发,也获得了学员们的高度评价。“暑期学校的一堂堂课程讲座无异于一次次知识盛宴,老师们给我们带来了一盘盘科技大餐。”,“大家都学到了很多东西,最重要的是知道了还有更多不懂的但很重要的东西,知道了还有更大的领域值得去花工夫研究。” 清华大学余季生、武汉大学肖琦、厦门大学刘秀敏、中科院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沈环等广大学员普遍认为这次暑期学校日程安排紧凑,课堂容量广大,课程内容丰富,涉及到物理、化学、材料和生命科学等众多领域,且突出了一个主题,就是加强物理化学所涉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大大的扩展了大家的学习和研究视角。

  这些天来,合肥阵雨不断,天气闷热,但学员们学习热情依然饱满,每天的课程讲座从早上8点开始到傍晚5点结束,大家都能坚持参加上课和自习,且秩序井然、文明礼貌。学员们普遍认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承办这次全国物理化学暑期学校不但在课程的组织和授课方面做的很好,而且学校所提供的作为上课场所的宽旷舒适的学术报告厅,支持互联网服务的宽敞明亮的学生办公室,宽阔雅致的课间休息场所,配有电扇、蚊帐等日常生活用品的住宿条件,提供就餐、洗澡、消费的校园“一卡通”服务和工作人员提供的各种各样服务等也都很完善。大家预祝并相信本次暑期学校一定能够圆满完成任务,并期待将来还有机会再来暑期学校学习交流。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晓靖)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
  • 暂无相关新闻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学者介绍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