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在全校推广代表作评审制度
2012-03-28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从今年起,复旦大学将在全校各院系推开一项新的高级职务评聘办法——代表作评审制度。其核心内容是,淡化以往职务评聘的“硬杠杠”,只要教师拿得出够分量的研究成果,并通过专家严格评审,哪怕仅仅是一篇,哪怕没在“权威”与“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过论文,也能获得参加高级职务竞聘资格。试点两年来,已有10多位青年教师通过这一制度破格获得高级职称。
代表作衡量成果,避免“硬杠杠”错杀优秀人才
与许多高校一样,2010年前,复旦大学的教授、副教授评审,主要由各学院自行制定学术准入标准。发表论文数,是其中最重要的指标:升副教授需5篇,升教授10篇,其中还必须有若干篇发表于“核心期刊”、“权威期刊”。
2009年底举行的一次青年教师座谈会上,有教师提出,现行的职称评审制度适用于普通人群,但可能会遗漏一些真正优秀、但又不符合现行刚性学术要求的人才。这个话题引发了老师们的热议,并被学校提上了内部治理改革的日程。
2010年,复旦大学在历史系、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等个别院系启动试点“代表作”评审机制。2011年试点范围扩大到整个文科院系。
代表作评审机制的基本做法是:在高级职务聘任工作过程中,现有学校和院系制定的学术标准难以判别的、个别真正优秀的文科申请人,可以自主向学院提出申请,提交1—3篇代表作。学院学术评估通过后,由学校依据分学科采集的专家库随机选择5位校外具有较高学术声望的学者,匿名对申请人是否“真正优秀”、“能否破格”、“是否胜任”等问题进行学术评估。根据专家意见,决定是否同意候选人参加高级职务竞聘。
两年来,复旦大学共有20多个教授申请人、近20个副教授申请人申请了代表作学术评审,最终约有1/3的申请人被学校正式聘任。正是因为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2012年学校计划在全校范围内全面实施。
鼓励“慢工出细活”,减少急功近利“短平快”
31岁的郭永秉是代表作学术评审制度的首批获益者。
郭永秉从事古文字研究,国内目前该专业研究人员不足百人,核心学者只有四五十人。专业虽“小众”,但其科研发展又关系到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少不得。在郭永秉所在的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说起发论文,青年教师们都很无奈。因为列入“权威”级的相关学术期刊只有一本《中国语文》,每年刊登古文字方面的论文不过一两篇。他们的大部分研究成果都发在圈内的期刊、论文集、纪念文集等上面,按传统的职务评审规定,这些论文都不算数。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相关新闻
- 复旦大学:“代表作”制度挑战学术评价市场逻辑 2012-04-18
- 北京大学试行论文代表作制度 2005-12-07
- 复旦大学朱亮亮课题组 ACS Macro Lett.:通过有序的光剥离技术形成聚拟轮烷纳米片 2025-01-07
- 复旦大学宋恩名青年研究员/梅永丰教授 PNAS:一种集成非晶硅温度传感器阵列的柔性炎症监测与治疗系统用于局部创面炎症的监测与治疗 2024-12-05
- 复旦大学千海课题组 Angew:环状拓扑拉伸策略调控力敏分子反应性 - 开启智能力响应材料设计新方向 2024-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