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我国学术职业整体水平亟待提高
2011-11-29  来源:科学时报
 
中国学术职业人的特征
 
变革之中,我国学术职业呈现出哪些特征?通过国际调查项目,沈红研究团队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
 
从学术职业人的从业资格来看,与国际相比较,在接受调查的人员中,我国拥有博士学位的大学教师的比例偏低。参与国际调查的19个高等教育系统,拥有博士学位的大学教师比例均值为56%,而我国相应比例仅为25%,位列倒数第二。
 
这一结论,似与公众目前对于大学教师职业的直观感知不符。沈红强调,调查采样中包含了58所地方高校,同时,数据截止于2007年秋。因此,在总体上肯定是“冲淡了”博士学位拥有者的教师比例。
 
年龄结构方面,我国学术职业人偏于年轻。接受调查者中,有近70%的大学教师处于40岁及其以下的年龄。除去中国,国际调查项目的其他18个高等教育系统中,40岁以下教师的比例均值为36%。
 
我国学术职业人的周工作时间,平均为40.2小时,排在19个被调查系统的第13位,而国际均值为43小时。沈红同时指出,总体平均会掩盖个体差异,比如“985工程”高校正教授的周工作时间就长达56.5小时。
 
科研合作方面,我国大学教师与国外同行进行合作的比例只有10%,位列19个调查系统的末位。从研究价值取向来看,有51%的中国大学教师强调“以商业化/技术转让为目的”的研究,19个调查系统中,具有上述研究价值取向的教师比例均值为20%。
 
沈红表示,评价上对成果数量和成果类型的导向,对大学教师的科研表现有着直接影响。我国学术职业人发表文章的数量较高,但是,经同行评议后才获得发表的论文的比例仅为27%。与此形成对照,香港的对应比例为75%。除此,我国大学教师普遍不重视发表会议论文,报刊发文数也很少。
 
对此,沈红指出,这些数据再次说明,影响学术职业变革的力量中,学术职业评价的因素不容小觑。
 
中国学术职业现状
 
在多年的研究中,沈红给出了“学术职业”这一概念在中文语境下的定义:具有“以学术为生,以学术为业,学术的存在和发展使从业者得以生存和发展”特征的职业。
 
通过多国比较,沈红认为,我国学术职业人的整体质量和水平,与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她认为,我国大学教师的“职业精神和对职业规范、规律的认知还处于较低水平,需要重新建构”。同时,“中国学术职业的管理方式和权力分配,使得学术职业本身内缺激励性动力,外缺制度性条件”。
 
采访中,沈红引述了一则发生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经典故事:1952年的一天,哥伦比亚大学全校教授为新到任的校长举行欢迎晚会。新校长对到场的“雇员”们表示感谢,一位物理学资深教授却发言道:“先生:教授们并不是哥伦比亚大学的‘雇员’,教授们就是哥伦比亚大学。”
 
沈红认为,在以学术为重的环境下,大学教授不再是大学的雇员,而是大学本身,这相当于说,学术职业构成了大学。
[上一页]  [1]  [2]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