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制度改革应有明确进步性目标
2011-04-21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曾经被媒体广泛关注的《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出台后,虽然有来自社会各方面的诠释和呼应,但也有人感叹民众的反映有点“冷寂”,以为民众不理解《纲要》的重要意义。笔者也感觉到了这种“冷寂”,但以为这种“冷寂”并非反映了民众对教育改革缺乏热情,而是人们对《纲要》中设计的有些改革目标和思路有疑虑。
对此笔者以为,一是对《纲要》“冷寂”并非是公众的问题,而是“规划”是否充分地反映了民意的问题。比如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国家关于恢复高考的决定”、关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口号的提出、“干部知识化、年轻化”等决定,其所以能够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得到民众的积极呼应,就是因为这些决定充分反映了民情和民意,反映了人民群众真切的意愿和要求。所以,面对民众“冷寂”的反映,我们应有的理性态度是,应该对“规划”反映民意的程度进行反思。
二是联系“规划”中的有些内容,笔者以为民众的反映勿宁说是冷漠,不如说是失望。因为一般来说,人们期待的教育制度改革,基本上都是有明确的进步性意味的改革,而不是一些自己摸不着头脑、或不知所以然的改革。
比如在关涉所有大学人权利和尊严的“大学制度改革”问题上,人们可能就很难看出目前在高教领域中流行的“校长治校、教授治学、共同参与、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制度”理论,与现实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有什么区别,也感觉不到这样的“改革”完成以后,大学中的行政化现象能够被彻底消除,教师和学生的权利能有实质性的增加。由于感觉不到“规划”会对自己有什么用处,人们自然会对其持冷漠态度了。
而对于已经出台(有的现在已开始实验)的许多教育改革活动,笔者以为能够唤起民众关注和参与的基本条件:一是改革的目标要明确,亦即相关文件对改革目标和目的的表述要清晰,让人们能够一目了然,知道改革要干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这些目的或目标与自己有什么样的关系。二是改革要体现人类社会的文明趋势,具有明显的进步性质,亦即改革是要“革掉”现实大学中落后和僵化的制度体系,建立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制度体系,使教育制度能够真正的体现教育规律,凝聚人类社会(本国和外国)中先进的大学举办和管理经验,促使大学朝好或更好的方向转化,从而唤起人们参与制度改革的热情和积极性。
若以这样的目标来审视我国目前的现代大学制度设计,则明显感觉到这些设计是含糊和保守的。说其含糊,是因为在这个“规划”中,相对于现实的大学制度而言,人们看不到教育现实制度被改变了的新的制度模式。“规划”意欲建立的现代大学制度,与现在的大学制度可以说没有明显的差别。在关于大学本质、大学理念等一些大学基本理论问题上,“规划”也没有表达出符合大学活动规律的、令人耳目一新的突破性见解。
尤其是对于一直阻碍我国大学制度与“世界大学通例”相通的“工具性”大学观念,没有进行明确的反思和“扬弃”,而是依然对其保持了认可和遵循的态度。综观“规划”在大学制度改革方面的内容,其给人的感觉是:我国现实的大学制度就是现代大学制度,无须对其进行“破旧立新”的革命,只要对其中的有些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就可以了。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相关新闻
- 教育界政协委员:大学制度改革并非简单“去行政化” 2011-03-15
- 天大封伟教授团队 Nano Today:构筑固液独立双重网络通道以实现动态目标的自主热管理 2024-11-24
- 中山大学周建华/乔彦聪团队 AFM:Nanomesh-YOLO - 基于纳米织物和深度学习目标检测算法的智能比色法电子皮肤 2023-11-17
- 马里兰大学李腾教授课题组《Small》背封面文章: 面向多主元素合金的机器学习-多目标优化-高通量设计方法 2021-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