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博士后制度建立25周年 累计招收博士后8万多名
2010-11-26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25年前,从瑞士学成归国的洪志良博士进入复旦大学电子学与通信专业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成为中国第一个博士后人员。
25年后,洪志良的身份是复旦大学教授、集成电路设计实验室主任,他指导的博士后不断成为这一领域的拔尖人才。
从成长到成才,洪志良见证了中国博士后制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这一中国建设人才强国道路上的创新之举,在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塑造人才上发挥的特殊作用有目共睹。
回首25年前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高级人才出现严重断层,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人才匮乏,难以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1983年和1984年,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两次致信邓小平同志,建议在中国实行博士后制度。他说:“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必须培养自己的高级科技人才。让一些取得博士学位的青年在学术气氛活跃、科研环境较好的大学、实验室,再经过几年独立工作的训练,培养成高级科技人才,同时也可以吸收一批高层次留学人员回国工作。”
1985年底,中国第一批博士后流动站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建立,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同时成立,负责制定全国博士后的宏观政策、协调等有关工作,并拨款解决进站博士后的科研和生活费用,建造博士后公寓。
在学术水平较高、科研实力较强、工作和生活环境较好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中国实行博士后制度的主要方式。由于设站可以为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提供一条吸引、培养和使用高水平年轻人才的新路,这一制度也为年轻博士提供了一条脱颖而出的成才途径,因而受到各方面的普遍重视和欢迎。
1994年,随着上海宝钢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成立,中国又开始在企业发展建立博士后制度。企业博士后工作的开展开创了产学研合作,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使用、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新机制,使人才培养、科研开发、成果转化、企业技术进步融为一体,取得了非同凡响的成果。
25年间,博士后制度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的博士后人才队伍。截至目前,中国已累计招收培养了8万多名博士后研究人员,有24位博士后当选为两院院士。
25年间,一批优秀科技人才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向企业集聚,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全国累计招收企业博士后研究人员近1万人,数量占整个博士后人才队伍的12%左右。
25年间,博士后制度突破了传统人事管理体制在户籍、人事关系、职称评定等方面的限制,打通了博士后人员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之间,不同地域和所有制单位之间,以及不同学科和科研领域之间的流通渠道,促进了人才合理流动,提高了人才使用效能。
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博士后发展道路正越走越宽。2000年,为适应国防科技的需要,中国开始在军队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缓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一些有条件的设站单位还自筹经费,扩大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渠道,发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主体作用,提高博士后培养质量。
人们相信,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以博士后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中国的博士后事业也将不断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相关新闻
- 国务院发布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的意见 2015-12-03
- 我国博士后制度迈入而立之年 出路何在 2015-03-19
- 博士后制度应摒弃国家统管 2012-06-04
- 新华社:国家创新体系的坚稳磐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5周年道路启示 2011-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