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涂料用环氧大豆油研发呈3热点
2007-07-20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关键词:

    环氧大豆油(ESO)作为资源丰富、价廉无毒、环境友好、热稳定性、光稳定性、耐溶剂性好的原料,广泛应用于PVC增塑稳定剂、食品包装材料、药用制品等的生产。随着涂料工业向节省资源、能源、减少污染方向发展,环氧大豆油以其特有的性能引起了国内外科研人员的兴趣,涂料用环氧大豆油的发展及研究也出现了新动向。据中国环氧树脂行业协会专家介绍,目前阳离子光固化体系、环氧豆油丙烯酸酯涂料、其它涂料体系,是环氧大豆油涂料应用的3大热点。

    大豆油主要成分为亚油酸(51%~57%),油酸(32%~36%),棕榈酸(2.4%~2.8%),硬脂酸(4.4%~4.6%)。在催化剂存在下,用环氧化剂与大豆油作用即可制得环氧大豆油,涂料上业所用的环氧大豆油均为部分环氧化大豆油,分子中不饱和双键和环氧基共存,每个分子中含有3~4个环氧基。中国环氧树脂行业协会专家介绍说,近年来国内涂料用环氧大豆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紫外光(UV)自由基固化环氧豆油丙烯酸酯体系,因其价格便宜、光敏性较强、涂膜性能良好。国外的一些研究还涉及阳离子固化体系,环氧大豆油黏度低、聚合速率适中,非常适合于阳离子光固化体系。此外将环氧大豆油或者它的提取物和一些常用涂料体系混合使用,也是近年来国外研究开发环氧大豆油体系的热点。

    阳离子光固化环氧大豆油涂料是其最大涂料应用。尽管光固化涂料的品种繁多、性能各异,其主要成分一般包括:可交联的预聚物、光引发剂、活性稀释剂、可能的有机无机填料等。中国环氧树脂行业协会专家表示,环氧大豆油作为光固化主体树脂用于阳离子固化体系中,其主要优点为:阳离子固化膜与基材间的附着力明显增强;阳离子在空气氛中可以获得快速而完全的聚合;阳离子固化涂膜的耐溶剂性大大提高。在阳离子光固化环氧豆油体系中,常用的光引发剂有碘鎓盐,硫鎓盐,铁芳烃盐,磺酰氧基酮,三芳基硅氧醚等。其基本作用特点是光活化到激发态,分子发生一系列分解反应,最终产生超强质子酸或路易斯酸,引发环氧大豆油开环发生聚合反应。光引发剂在涂料配方中所占比例虽小(0.5%~6.0%),所起作用却极其关键,故选择合适的光引发剂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于UV自由基固化环氧豆油丙烯酸酯涂料,中国环氧树脂行业协会专家介绍说:环氧豆油丙烯酸酯由丙烯酸和环氧豆油酯化反应而得,反应实质是羧酸和环氧基进行加成反应。反应中常用的催化剂有:N-N二甲基苯胺、N-N二甲基苄胺、三乙胺、1,4-二氮杂双环[2.2.2]-辛烷、三苯基膦等。由于环氧豆油丙烯酸酯分子链较长、交联密度小,可以明显地改善涂层的韧性和附着力。考虑到环氧大豆油价格较便宜等因素,环氧豆油丙烯酸酯为基的光敏性涂料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国内外有关环氧豆油丙烯酸酯涂料的研究十分活跃,美国的UCB公司已经进行了商业化生产,如Ebecry 860。环氧豆油丙烯酸酯的合成方法有:直接将环氧豆油同丙烯酸进行酯化反应,利用半酯改性法。目前UV自由基光固化环氧丙烯酸酯涂料主要用的是双酚A型和酚醛型环氧,缺点是其固化膜柔性不足,脆性高;而环氧豆油丙烯酸酯恰能弥补这一缺点,国内安徽理工大学对此体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其它涂料体系的应用也层出不穷。环氧大豆油的黏度较低、分子链柔性好,将其混入到一些常用的涂料体系中,作为改性剂使用可有效地改善原有体系的性能、降低生产成本。此外环氧大豆油的提取物或者将环氧大豆油转化后制得的一系列涂料也-表现出了良好的使用性,开发前景十分诱人。在低VOC含量的醇酸涂料中添加环氧大豆油作为活性稀释剂,有利于降低颜料的干燥时间;将环氧大豆油进行有效的转化后应用也是近年来一个发展方向;把环氧大豆油同一系列试剂(包括一些长链脂肪酸)作用,接着与二异氰酸酯反应至残余的氰酸根质量分数为1.8%时终止反应,然后在预聚物中加入适量的氨基烷偶联剂及少量甲醇,制得无异氰酸酯湿固化聚氨酯涂料,该体系自动催化且不需要长期置于潮气中即可获得良好的性能。

    低成本、环境友好的环氧大豆油近年来已经成为国内外在涂料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如美国的Lowa State University、Bowling Green University对环氧大豆油在涂料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国内刑宏龙等研究了环氧豆油丙烯酸酯及改性环氧豆油丙烯酸酯在紫外光固化光纤内层涂料的应用情况。据中国环氧树脂行业协会专家介绍,目前阳离子固化的环氧清漆巳用作啤酒罐的面漆,该清漆具有极好的附着力,较高的韧性,并且能承受罐装时高温消毒的严格要求;用作罐头清漆时面层没有针孔,外表美观;环氧豆油丙烯酸酯涂料可用作表面金属化薄膜涂层,适合制造纸板清漆、罩光漆、木器清漆、颜料等。在涂料工业朝着环保、节能方向发展的今天,环氧大豆油的应用面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拓宽。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晓靖)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
  • 暂无相关新闻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