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毅:博士生质量问题是体制下的“慢性病”
2010-09-26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9月初与清华大学著名海归教授施一公共同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诊断”中国当下的科研文化问题之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坚称,他们的观点并非突破前人,而是代表了众多中国科学家“敢怒不敢言”的思考。
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专访时饶毅表示,博士生培养的质量问题是一个体制环境下的“慢性病”,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中国新闻周刊:当前中国的科研环境怎样影响了博士生的培养?
饶毅:如今国内的科学研究尚未形成文化,而更多体现着功利思想。愿意投身学术创新的人很少。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许多人的共同呼吁,也需要比较长的时间。科研文化的缺乏也对当下创新型人才,包括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产生了不可忽略的负面影响。
中国新闻周刊:在现行博士生培养体系下,博士与导师关系的现状如何?
饶毅:当前,将学生视为打工仔的老师,在中国可能不少。他们不希望学生得到更多的科学训练,而是追求短、平、快,很快地做老师交给的任务。有些老师不仅不鼓励学生参加学术活动,而且加以限制。
很多研究生称老师为“老板”。这个说法在中文里面至少有两种意思:上司和雇主,还带些商业味道。以“老板”自居的老师容易以学生为工具、而放松培养学生成为独立专业人才的责任。学生如果认为老师是“老板”,容易把自己的训练和工作当成是给老师打工,让自己缺乏自主性。在科学界,这样的被动心态,会使学生难以成为有创造性的科学家,而且可能对学术丧失兴趣。我认为师生关系应该是:学生“和”老师工作,而不是“为”老师工作。
中国新闻周刊: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是什么?
饶毅:中国近年来强调提高高等教育水平,甚至提出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自然也意识到,和发达国家相比,研究生教育是特别弱的一项。这大概也是中国要增加研究生“产量”的一个原因。但国家不能用数量来评价学校,而不顾质量。教育部可以定期用产出学生质量来宏观检查和调控研究生教育。对于质量不好的机构,可以取消对其学位的承认。而各机构本身为了维持信誉,应该自己控制老师的质量、取消一些老师招收研究生的资格。
此外,我一向认为对于国内的研究生,不要强调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而应该让各个单位的研究生委员会去决定某个研究生能不能毕业。一旦研究生入学,这个委员会要跟踪学生,最后委员会投票决定这个学生直接拿硕士学位毕业,还是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相关新闻
- 康涅狄格大学王学举课题组诚招全奖博士生 - 材料科学、高分子、机械工程、工程力学 2025-01-13
- 南京大学张晔团队诚聘高分子合成方向博士后、科研助理、博士生 2024-12-07
- 香港理工大学邢本刚教授团队诚聘博士生、博士后 - 化学生物学、生物纳米医药 2024-12-06
- 西湖大学徐宇曦教授团队 Angew: 水溶液可加工二维三嗪高分子及其高效光催化 2023-04-18
- UCLA贺曦敏教授团队《Adv. Mater.》:用于锌离子电池的抗冻高强度水凝胶电解质 2023-03-21
- 西南大学黄进教授和甘霖副教授团队《Carbohyd. Polym.》: 高质量磁共振成像和光热功能集成的纤维素纳米晶新材料 2022-09-13
- 饶毅、施一公联合为《科学》杂志撰写社论 2010-09-03